中評社香港4月5日電/香港文匯報今日發表署名文平理、題為《真摯的愛港情懷是本土意識的靈魂》、屬於“論本土、反“港獨”系列評論之一”的文章,全文如下:
編者按:香港一小撮分離主義勢力為“港獨”披上本土意識外衣,刻意混淆本土意識與“港獨”言行的根本分野,企圖以此將“港獨”合理化並尋求認同。但是,任何一個地方都存在的“本土意識”,本是一種隨著社會發展而萌發積澱的熱愛、珍惜家園的情懷,絕不等於“獨立分離意識”。分清本土意識與“港獨”思潮的分野,才能升華“本土情懷”,自覺抵制“港獨分離”。本報從即日起刊載分析香港本土意識和反對“港獨”的系列評論,敬希讀者垂注。
對香港的歸屬感和熱愛是香港本土意識的靈魂。香港人在長期的建設發展中,面對複雜多變、挑戰重重的環境,逐漸生發出一種團結奮鬥、永不言敗,和衷共濟、守望相助的情懷,這種本土意識是香港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融合了國家民族精神的公民意識。港人憑藉這種樸素的情懷,創出一個又一個奇跡,寫下不朽的香港傳奇,這種融化於香港精神中的“本土意識”,回歸前是對“殖民意識”的反彈和抗擊,回歸後則是港人當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識的人文基礎。
基於各自的傳統和歷史發展軌跡的不同,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或多或少都會存在獨特的本土意識。早在6,000年前,中國的先民就在香港居住,香港的史前文化屬於中國華南文化體系的一部分。據考古的發現,最早的港人,應是從湖南北部南遷而來。之後,居住在五嶺南北的古越人、傜人等也陸續遷入,成為香港地區最早的原居民。從宋代開始,內地遷入香港落地生根的居民不斷增多,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新界五大族”,即鄧族、侯族、彭族、廖族、文族。
18世紀四十年代初,英國殖民者發動鴉片戰爭並強行割佔了香港,推行西方式殖民統治,令香港暫時脫離了祖國的母體,由此而產生了一種既源於內地,又融匯了一些不同文化的獨特文化存在,其特徵是中西合璧、包容並蓄、多元發展等等。而香港的本土意識,則萌發於上世紀的七十年代,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
香港“本土意識”萌發於上世紀七十年代
一方面,香港已經由一個小漁港,初步發展成為以製造業、轉口貿易、金融業為主的國際性都會城市,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港英當局迫於世界潮流和香港時勢的發展變化,為了進一步鞏固和維護其殖民統治,就採用一種被稱為“新殖民主義”的政策,以緩和過去露骨的殖民統治而造成與港人尖銳對立的矛盾;另方面,香港面臨著外圍經濟環境複雜多變的挑戰,經濟和社會都在努力轉型的過程中,一種把香港看成是自己家園並傾力為之而貢獻的本土意識及奮鬥精神,在港人心中油然而生,成為一種與當時的“殖民意識”相抗衡的社會思潮。現在上了年紀的港人,提起那段經歷,不少人都激動流淚。的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包括新老移民在內的許多香港人雖然住在寮屋和陋室,卻充滿希望及鬥志,對香港都擁有一種認同及自豪感。
到香港回歸過渡期,祖國的改革開放,令香港作為內地對外的窗口功能日益重要,港人也更有了用武之地,發展空間更為廣闊。此時的本土意識也順理成章地與國家民族意識融匯,使其內容更體現了香港精神中團結奮鬥、和衷共濟、守望相助、愛國愛港的重要內涵。
粵語流行文化抒發香港精神
當時,以粵語為載體,有著鮮明嶺南文化特色並融匯了西方一些文化精粹的香港本土文化,呈現出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的景象。電視是當時凝聚香港人意識的最重要載體,電視劇與粵語流行曲共生共榮,安排了每晚百萬香港觀眾的生活節奏。其中電視劇集《獅子山下》的主題曲,至今仍然堪稱高揚香港本土意識的“港歌”,它生動再現了香港人引以為傲的守望相助、奮發自強、共創明天的精神,成為香港本土精神的讚歌。而《奮鬥》、《強人》、《抉擇》、《網中人》等香港電視劇的粵語歌主題曲,也唱響著香港人的樸素本土情懷。
粵語流行曲最初由電影電視的主題曲開始慢慢發展,到七八十年代是粵語流行曲的“黃金時期”。粵語“歌神”許冠傑全身充滿著港味,其歌曲淋漓盡致地歌詠香港當時的社會面貌和港人心態。“鬼才”填詞人黃霑也是本土意識的先驅,他就形容其詞作象徵那一代已擺脫了過往的過客心態。而有華人的地方,便有作曲家顧嘉煇的音樂,他的音樂代表香港情懷,影響了香港數代人的生活直到現在。
當時香港的流行音樂亦隨著香港資金、人才、文化湧入內地,內地也掀起了聽唱粵語流行曲的風潮,成為內地同胞認識香港的第一印象。內地改革開放後,香港“本土意識”又加入了“大中華意識”的成分。當時香港和內地都眾口傳唱的《我的中國心》、《萬里長城永不倒》、《中國人》等香港歌曲,表達了港人對中國人身分和中華民族的認同。
“分離意識”是對“本土意識”的反動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港產片”,被譽為“電影夢工場”、“東方荷里活”的香港,最早成為大中華地區的電影殿堂,香港孕育出植根傳統粵語文化、融合中西的華人本土電影產業。“港產片”對香港人的靈活、機智、堅韌不拔、樂觀向上等特性的歌頌,逐漸建立了一個新的香港人自我形象。即使是《上海灘》這部“港產片”,儘管故事是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但抒發的仍然是“浪奔浪流,萬里濤濤江水永不休”的香港精神。
從香港本土意識的起源及發展歷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對香港的歸屬和熱愛是香港本土意識的靈魂及核心,是香港獨特文化的體現,值得尊重、弘揚並賦予新的時代精神。這與香港分離主義政客所講的本土,完全不是同一回事。分離主義政客口中的所謂的本土,抹殺香港人源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本土意識”,以及其後“本土意識”與國家民族意識融為一體的事實。他們蓄意混淆“本土意識”與“分離意識”、“港獨意識”的根本分野,藉“推動本土”為名,行走向分離之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