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條約》中的香港城 |
與維多利亞城相對的,是九龍界限街以北的九龍城。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中國割讓了九龍半島南端給英國。以界限街為界,以南稱“英屬九龍(九龍城、九龍塘、何文田一帶)”,以北稱“華界九龍”。清廷在“華界九龍”建起一座衙門,與香港島上的維多利亞城對峙。1898年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中,英國向清政府租借新界,為期99年,經清政府據理力爭,這座駐軍兼辦公的衙門仍然屬於清國,即是大名鼎鼎的九龍城寨。後來英國人派兵把城中中國人趕走,九龍城寨成為“飛地”,歷代南下文人多愛居住於此,里面不知又演繹了多少心酸和悲苦。
解放後,由於香港政府不敢管,英國政府不想管,中國政府不能管,九龍寨城頓成罪惡溫床和避難所,直到中英就香港問題談判時,雙方同意拆除建築,並在原址建立九龍城寨公園。現在地方還在,不過建築早被夷平,成為花花草草,隸屬康樂署,公眾可隨意參觀。
伍廷芳、孫中山與中國
因緣際會,香港近代的遭遇自與其他地方不同。如在洋人中擔任買辦的何東家族,再如利用地理優勢之便從事轉運、保險、兌換業務的南北行。國父孫中山受教的雅麗氏紀念醫院(香港大學醫學院前身),即是何啟為了紀念死去的太太雅麗氏而建。何啟是牧師何福堂的兒子,他的一個女兒何妙齡嫁給了伍廷芳,後者是首位取得外國律師資格的華人,也是香港首位華人立法局議員,還一度代行中華民國大總統、代理國務總理,多次擔任外交部長。
伍廷芳籍貫廣東新會,少時來港求學,聖保羅書院畢業,自費留學英美,回港後與時任港督軒尼詩私交甚好,是首位華人太平紳士,差點署理律政司。南北議和期間,伍廷芳代表南方政府同北方政府的唐紹儀議和,唐也曾求學香港。可見近代中國一流人物與香港的關係何等緊密,那時又豈有香港人不是中國人之疑?
趙雨樂說,現在學生較少從史料中接觸真實的歷史,不願意了解複雜的事情,喜歡從大致的了解中進行抽象,其實從歷史看,香港人的身份危機,是不存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