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2007年民進黨執政時期,媒體受政治立場與歷史的刻板印象影響,兩岸尚未有大規模的交流,負面新聞報道多於正面新聞。2013年國民黨執政時期,兩岸交流力道加大,台灣媒體對中國大陸有更多的了解,對上海城市新聞的報道也就朝向較正面和中立的場。
對於上海的“城市形象”,2007年台灣媒體所呈現的上海“居住環境”是“高度經濟化”,例如“上海虹橋機場進行歷來最大的擴建”、“上海子彈列車 春節前處女航”,都讓台灣民眾感受到上海的繁華景象,這些都是經過媒體選擇後的資訊,背後的意識形態是來自於台灣媒體記者對上海“現代化”的刻板的城市印象,但對上海市非現代化的老舊社區、吐痰文化等則較少報道,這也是台灣媒體在刻板印象下的一種框架報道。
2013年台灣媒體所呈現的上海“居住環境”則是“現代化但不適人居”。例如,“上海‘日租房’大行其道”、“上海垃圾圍城”、“上海公車學台北‘老油條’”“大陸‘老最令人想逃離城市’,上海排第一”、“遠東第一監獄的提籃橋監獄列入都更,正考驗著上海人的智慧”。
周慶祥說,這主要是因為台灣媒體選擇了台灣民眾所需求的資訊,並加入記者的框架再現上海的城市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