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葉小文大覺寺致辭:兩岸需搭建一座心靈之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3-12-02 00:49:57


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左一),中華文化學院第一副院長葉小文(左二),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暨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右二)和浙江省儒學會常務副會長、浙江社會科學院教授吳光(右一)合影。(中評社 林艷攝)
 
  心跟心更加緊密,就要“眾緣和合”。這是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大家都心領神會。五指各有長短,只有不爭短長,屈指抱拳,才能積聚力量;只有相互依靠,“合十”祈福,才能皆大歡喜。佛陀拈花一笑,問弟子花是什麼香?是花瓣香、花粉香?不,是眾緣和合的香,這才是花香的源頭和真諦。
心跟心更加緊密,就要“以和為尚”。難怪僧人稱為“和尚”。兩岸“和尚”合辦論壇,給我們吹來一股和風,帶來一團和氣,促我們都來“以和為尚”。

  三、扎實推進

  我看了大家、尤其是台灣“兩岸統合學會”學者為會議準備的材料,很有創建。受大家啟發,我以為,推進兩岸文化融合可從五個方面努力。

  第一,凝聚深度共識。認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推進兩岸文化融合的理論基礎。我們應該有這樣深度的文化共識與文化自覺。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距今三千年前,在黃河中游出現了一個由若干民族集團彙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稱為華夏,像滾雪球一般地越滾越大,把周圍的異族吸收進入了這個核心。它在擁有黃河和長江中下游的東亞平原之後,被其他民族稱為漢族。漢族繼續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壯大,而且滲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區,構成起著凝聚和聯繫作用的網路,奠定了以這個疆域內許多民族聯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的基礎,成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經過民族自覺而稱為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其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利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
   
  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為理論基礎,就可以如“兩岸統合學會”所主張的那樣,反對分離,接受分治,推動統合,共議統一。

  第二,放大名人效應。文化融合,需要文化名人特殊的示範、感召和帶動,“譬如北辰,眾星共之”。例如,台灣星雲法師當選為CCTV年度“中華之光十大傑出人物”.,得到兩岸的高度認同。這樣難得的名人效應,就應該用足、用好。

  第三,依託民間力量。文化交流不僅僅是坐而論道,要有基地,有依託,才能有聲有色、持之以恆地推動起來。例如,兩岸佛教交流,就可以依託台灣佛光山,以及其他台灣著名佛教團體和道教、媽祖廟宇。而在大陸的站點,就可以依託宜興大覺寺。

  第四,探索合作方案。這次台灣學者提出若干議案,如兩岸四地使用“中華卡”,兩岸使用共同的中華文化教材,促進兩岸文字趨同化,著手兩岸共編歷史教科書,等等。雖然如何操作,需要研究,但台灣學者的這種務實態度,就很值得我們大陸學者學習和借鑒。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第五,推動文化協議。以虛務實,虛功實做。以點帶面,專案先行。以民促官,水到渠成。
  
  這次會議在宜興的大覺寺開,是個好兆頭。覺者,悟也。有覺就能悟,有悟就有夢,有夢就能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