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作家湖湘文化行採訪人員合影。(中評社 林艷攝) |
方雪梅出生在一個知識份子家庭,父母是老牌的大學生,從小就被鼓勵讀各種各樣的書。得益於這樣的潛移默化,她的文學夢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萌芽了。方雪梅說,從小在學校的大院長大,前後鄰居都是知識份子。老師的孩子之間,也都會比誰有好書看,誰的學習成績好。父親年輕時非常喜歡文學,家中擺放了很多書。一到放假,她就往地上鋪一張席子,從書架上抽一本書趴在地上津津有味地看起來,任由外面風吹鳥叫。她說,第一次看《竇娥冤》就是從父親大學的課本裡讀到的。後來,母親在學校圖書館裡做管理員,這讓“小書蟲”更加的幸福。一些對外開放的革命書籍,以及一些不對外開放的世界名著,她都能看到。一有時間,她就到圖書館,媽媽上班,她則躲在角落裡看書。“當時並沒有想過要成為一個作家,只是單純的喜歡而已。”從書堆裡出來的方雪梅,拿起筆寫作的感覺自然和其他同學不一樣。所以,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她的文章就頻頻被當做班上的範文。
一直喜歡讀台灣作家瓊瑤、龍應台、三毛等台灣作家書籍的方雪梅,此次作為大陸作家一員參與 “兩岸作家湖湘文化行”的採風活動,和台灣作家進行為期的10天交流,對她來說,感觸很是深刻。方雪梅說,之前覺得和台灣作家的距離好遠,台灣的生活也和我們不一樣,甚至質疑台灣在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後是否還會對中華民族文化如此崇尚和熱愛。但這次陪同台灣作家一起看山看水的過程中,她發現,大家都生活在同根的文化背景下,能感受到他們如此地熱愛我們共同的文化。
方雪梅說,每到一個景點,台灣作家們都非常認真地拍照、念碑文,甚至在橘子洲大聲朗誦毛澤東的《沁園春》,說起舜帝的故事,大家更是非常有共鳴。在舜帝陵,祭拜我們共同老祖宗舜帝的時候,感覺彼此的心拉得更近了。這就像我們的老祖宗把遠隔千里、不常聯繫的人都聚集在一起,能感受到這股強大的凝聚力。這樣的文化認同拉近了彼此的關係,它產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會擴展到兩岸經貿領域和政治領域。
“同生活在一個文化大背景下的子孫,是如何也都拆不散的!”方雪梅說,台灣因為“去中國化”的歷史教科書,人為地割裂兩岸關係,被割裂的人又不主動去瞭解歷史,以至於台灣新生代對歷史背景並不太瞭解,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從而產生一些疑惑和問題。作為一名作家,責任就是要告訴社會歷史的真相,讓新生代們知道歷史和現實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就好比,小孩子被“去中國化”的人販子抱走了,迷失了,不知道自己親身父母是誰,必須得有人把來龍去脈告訴他讓他瞭解真相。因此,她建議,兩岸應該加強各領域的溝通、交流,尤其是組織新生代的交流。比如可以帶台灣新生代到大陸來尋祖。他們對祖籍不是非常瞭解,如果有機會,帶他們來大陸走走,瞭解文字是從何而來的。將來下一代,他們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的祖輩在大陸的哪裡等等。再者,就是多交流一些有關歷史方面的書籍,包括台灣作家寫尋根尋祖的書,彼此相互瞭解。
方雪梅說,台灣從文化、語言都同屬一個中華民族,文化是永遠都撕不裂的。不管台灣有怎樣的聲音,兩岸民眾的血肉相連不是外人幾句挑撥的話就能斬斷的。她說,此次湖湘文化行讓她看到了人情美,最後結束送別時,台灣作家主動過來抱抱,讓人感覺非常之溫暖,眼淚都快流出來。“台灣是我們的兄弟姐妹,相信未來,無論如何也能抱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