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博士李保明(中評社 周雨曦攝) |
中評社北京11月25日電(記者 郭至君 林艷 周雨曦)北京清華大學25日上午在清華大學主樓舉辦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成立大會暨首屆清華兩岸論壇,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現任海協會會長陳德銘和原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等海峽兩岸各界知名人士、專家學者150多人出席大會暨論壇。在下午的分論壇上,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李保明博士以“台資企業轉型升級與兩岸中小企業合作”為題發言。
李保明表示,台資企業是指台灣同胞投資大陸組建的企業。截止2014年9月,大陸累計批准台資項目89,805個,實際使用台資607億美元。按實際使用外資統計,台資占大陸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4.3%。而且,台資企業集中於長三角、珠三角和福建省,近幾年向內地中西部地區轉移,最為明顯的是重慶市,台灣筆記本電腦巨頭均有投資。
講到台資企業的特點,他表示,台資企業製造業多,80%以上台商投資屬於製造業;代工企業多,為歐美日等企業代工,沒有自己品牌和銷售渠道;與歐美日韓等國的投資企業相比企業規模小;加工貿易型企業多,原材料和市場均在海外;獨資企業多,調查顯示,90%以上台資企業是獨資企業或與其他外資合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合資較少。
“大陸經濟發展轉型下,台資企業面臨的困難有很多,例如,企業利潤率下降,依靠規模擴張保持企業運營;勞動力成本上升、招工困難;人民幣升值壓力;國際市場需求減少;企業接班人問題;大陸區域性的經濟轉型與調整等等。”
李保明也說,台資企業實現轉型升級的要素有四,第一、環境,第二、企業核心能力成長,第三、企業戰略定位調整,第四、台資轉型升級動力機制。另外,他也談到了台資企業轉型升級的困難與障礙。他表示,中小台資企業對轉型升級的信心不足,仍沉迷於過去製造業的輝煌中。中小台商認為,轉型升級需要很大投入。一些台商產品占有世界很大份額,仍保有世界經濟復甦後的需求高增長。處於“不轉型等死,轉不好找死”的尷尬境地。上海一些台商認為,外銷轉內銷的時機已過。另外,台資企業的核心能力不足、內銷缺人才、研發缺技術、發展缺資金、市場環境制約、信用環境、貸款融資困難、仿冒產品多、知識產權保護弱等都是大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