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評觀察:昔日戰爭前線今變融合橋頭堡
http://www.CRNTT.com   2023-08-27 00:22:13


金門縣政治大學校友會理事長王水彰(中評社 李子寧攝)
  中評社北京8月27日電(記者 李子寧)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繼續致力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這是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為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指明了方向,具重要啟示意義。日前,筆者參加了在福州舉行的第五屆兩岸融合發展論壇,會上來自兩岸不同界別的代表就“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與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台胞台企融入祖國大陸新發展格局的路徑研究”、“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經驗與啟示”等子議題展開談論。其中,金門縣政治大學校友會理事長王水彰的發言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王水彰可以說是兩岸從衝突對峙逐步走向和平交流的親歷者。其出生於1945年,四年後的1949年兩岸開始分治,而王水彰所處的金門地區隨即成為了當時兩岸對峙的最前線,借用其本人的話說就是,“每天躲土洞避炮彈,從1949年躲到1979年,從4歲躲到34歲,躲了整整30年”。筆者雖未親身經歷,但聽到此番言語心頭仍然為之一震,能夠從字里行間感受到戰爭的殘酷無情與和平的來之不易。

  隨著1979年元旦大陸方面正式停止了對金門地區的炮擊,兩岸之間的“熱戰”結束,台灣當局也自1987年開始允許台灣民眾赴大陸探親,自此兩岸關係逐步走向緩和、兩岸民眾之間的交流也日漸頻繁。

  2001年“小三通”的開通,則讓與大陸廈門一水之隔的金門成為了兩岸交流、兩岸融合的“新前線”,金門與大陸在經濟、文化、民生等領域展開多項合作,成果惠及兩岸民眾,特別是金門地區的民眾。同時經過二十多年的交流發展,金門與廈門、漳州、泉州逐漸形成了共同的生活圈,四地尤其是廈金兩地民眾對於“同城化”的呼聲日益高漲,甚至有部分人士建議將金門定位為“非軍事和平區”,讓金門成為兩岸的和平橋梁,促進兩岸的和平共榮。此外,隨著廈門新機場建設接近尾聲,討論多年的“金廈大橋”再次成為熱點,金門民眾都十分期盼這座大橋能夠早日從設想變為現實,因為其是金門向外發展的重要途經及重要的能源輸送通道,有利於金門長遠的經濟社會建設及民生發展,以及“金廈生活圈”、“閩南區域生活圈”的最終形成。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