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主創新仍是中國經濟進步的一大難題 |
中評社香港10月11日電/英國《衛報》10月8日載文《中國新領導人的科技創新挑戰》,摘要如下:
中國國內外觀察家都認為,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國的改變速度是驚人的:30多年的經濟發展和政府對研究的一致支持創造了大量人才,這些人才的質量還在繼續提高。中國逐步進入國際創新網絡,並在科技前沿獲得、創造及分享知識。
在太空探索、超級計算機和高速鐵路方面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顯示,中國的創新模式是國家領導型的。粒子物理學、基因組學、結構生物學這些例子顯示,最好的中國研究人員處於國際科學最領先的位置。但是,很多中國科學家、工程師、科學政策分析師特別是中國政治領導人依然很困惑:中國有如此巨大的投資以及越來越精密的基礎研究設施,為什麼進步沒有更加迅速?
長期讓人沮喪的是,中國本土科學家依然沒有足以獲得諾貝爾獎的突破性創造。研究依然與真正的創新科技和產品無關。中國依然沒有創造出能與蘋果相媲美的產品的跡象。中國企業的核心科技依然依賴外國資源,很少有例外。根據2009年世界銀行的研究,中國在知識產權方面存在100億美元的逆差。
諾丁漢大學當代中國學系副教授曹聰最近和其三位同事一起在《科學》周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研究了中國科技創新體制持續表現不佳的原因。在這個體制的各個方面都存在問題。在宏觀層面上,負責科技創新的多個政府部門之間缺乏協調。在中間層面上,研究資金分配不公。在微觀層面上,對各個科學家和研究機構的表現評估不恰當。這些障礙加起來阻礙了中國走上創新推動發展道路的雄心。下一波改革應該著重於用系統的方式解決這些各個層面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