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眺廣濟橋 |
中評社香港8月31日電(記者 楊犇堯)廣濟橋又名湘子橋,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它趙州橋、洛陽橋和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也是中國第一座啟避式浮橋。
廣濟橋集梁橋、浮橋和拱橋於一體的造橋方式在我國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橋身全長500餘米,東岸橋墩13座,西岸橋墩11座。由於“中流警湍尤深,不可為墩”,中間只能用18只梭船並排構成一列橫隊,用鐵索連成浮橋。每遇洪水或要通船,可解掉系船鐵索,移開梭船,變成開閉式浮梁橋,這也就是“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由來。
橋墩精巧之處,就在於它全部用石塊砌成。石塊與石塊之間不加灰漿,只用卯契合,橋上原有24座望橋,橋面用石板鋪架,石條特別大,約有10米長,1米厚。
在沒有起重機等設備的古代,再加上韓江上下游水位相差很大,有“急流如馬騁”之說,要安裝這麼大的石梁,建橋的艱辛可想而知。
廣濟橋上有望樓,為我國橋梁史上所僅見。在廣東潮州一帶流傳著有關橋梁的民謠:“到廣不到潮,枉向廣東走一遭;到潮不到橋,枉向潮州走一遭,”據當地民間傳說,廣濟橋為潮汕地區的高僧廣濟和尚邀請八仙所建,廣濟和尚負責西岸工程,而八仙負責東岸,故廣濟橋又稱湘子橋。
在歷經800年的風風雨雨中,廣濟橋屢修屢毀,至建國前夕已經殘破不堪。1958年,潮州當地政府對大橋做了全面修復,新建鋼筋混泥土梁;1976年再次將橋拓寬,車行道寬為7米,兩側增加兩米寬的人行道;2001年,潮州市政府作出了全面修復廣濟橋的決定,依據明代的原貌,在加固現存21座古橋墩的基礎上,恢復了中段十八梭船啟閉式浮橋。
梭船由明代風格重建,用鐵鏈連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