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會館正門(中評社 黃博寧攝)資料圖 |
中評社北京1月15日電(記者 黃博寧 王永雪)中評社社長郭偉峰、常務副社長周建閩12日拜會全國台聯會長汪毅夫期間,走訪有“在京台胞之家”美稱的台灣會館。北京市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鄭大親自講解,為中評社一行介紹了台灣會館的前世今生。
二十世紀,北京和台灣都歷盡滄桑。北京台灣會館,是兩者的交匯點。
1911年,滿清政府被推翻,北洋政府期間,北京侍奉了更換如走馬燈般頻繁的多位中華民國大總統。寧漢合流、東北易幟後,蔣介石統一中國,1927年定都南京,北京成為郁達夫筆下的“故都”。1949年,蔣介石退守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京重新成為首都。
1885年,台灣成為中國的第20個省,劉銘傳擔任第一任巡撫。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清政府割讓台灣與日本。1945年台灣光復,國民政府重新置台灣省。1949年,國民黨退守台灣。
從1895年清政府割讓台灣到2015年的兩個甲子,台灣與北京處在同一政府統治之下的時間,只有1945年到1949年四年。然而,台灣會館作為京台融合點,有力證明了兩地交流從未中斷。
台灣會館坐落於東城區大江胡同,距離天安門廣場南端的正陽門約500米。最初是為了方便台灣舉人來京參加考試聯絡感情,在1893年由台籍進士施士潔主持建立。台灣割讓給日本後,台灣舉人不能再來京參加會試,會館來人漸少,由福建會館代管。
民國允許台灣人恢復國籍後,不斷有台籍人士遷居北京,會館又熱鬧起來,成為大家共同的家。在京台胞也一直希望收回會館,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父親林文煥就是其中之一。1937年,會館的管理權終於回到台灣人手中。
1949年後,在京台胞成立北京台灣會館財產管理委員會管理相關事宜。公私合營後,台灣會館交予北京市民政局管理。其後,會館一度成為大雜院,幾經易手,直到1993年,北京市政府重新恢復會館為紀念場所。經過1年多修繕,1994年7月18日,會館重新開張,重現上世紀40年代的風貌。
會館重新恢復那天,曾經為“高雄事件”嗆聲的台籍解放軍高級將領蔡嘯的女兒、現北京市台聯會長蘇輝揭牌。2009年會館再次進行全面修繕,2010年重新對外開放,並在周圍形成5.4萬平方米的商務區。古樸的北京四合院加入了騎樓、拱牆、琉璃飾品等台灣特色的建築元素。會館產權現歸北京市台聯所有,面積3800平方米。
北京市台聯副會長鄭大對中評社說,“如果有台灣朋友來北京,歡迎他們到台灣會館走走看看。100多年來,這裡一直都是台胞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