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軍第七十三軍抗戰陣亡將士公墓(中評社 王永雪攝) |
中評社長沙9月3日電(記者 王永雪)陸軍第七十三軍抗戰陣亡將士公墓位於長沙岳麓山,用以紀念陸軍73軍在抗戰中陣亡的將士。昨日,“台灣高校社團幹部抗日戰場故地歷史文化研修行”一行來此祭拜先烈,聆聽抗戰歷史。
長沙抗戰歷史研究者曹湘陵介紹說,抗日戰爭期間三次長沙會戰,由三湘子弟組成的陸軍第73軍於長沙外圍抗擊日軍。該軍所屬暫編第5師師長彭士量及將士,第77師、193師、50師及軍司令部直屬部隊眾多官兵壯烈殉國。1946年春,最後一任軍長韓浚指令專人在岳麓山督修公墓,用以紀念陸軍73軍在抗戰中陣亡的將士。公墓中刻楷書:“陸軍七十三軍抗戰陣亡將士公墓”為王東原所題書,後被鑿毀,兩側分別刻有:“風雲常護”、“精神不死”。
曹湘陵介紹,1938年至1944年,四次“長沙大會戰”是八年全國抗戰中中日雙方出動兵力最多(日軍66萬人次,中國軍隊100餘萬人次)、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大會戰。這場震驚世界的會戰前三次以中國軍隊的大獲全勝而告結束,日軍受到中國軍隊的沉重打擊,日軍共傷亡10.7萬人,中國軍隊共傷亡13萬人。
湖南是中國著名的穀倉,抗戰時期,為國民政府糧食、兵員及工業資源的重要供給基地。第9戰區司令長官部設於省會長沙,中日軍隊在湘北新墻河一線隔河對峙。長沙是華中戰略重鎮,當粵漢鐵路之要衝。武漢、南昌會戰後,長沙的戰略地位已經上升到特別突出的位置,成為屏障中國的戰略大後方大西南的門戶上戰略要點。為保住長沙這一戰略屏障,第9戰區先後與日軍第11軍進行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次長沙會戰,並最終引發第四次長沙會戰,也稱“長衡會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