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戚嘉林(中評社 王秀中攝) |
中評社北京11月13日電(中評社報道組)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戚嘉林昨日出席在北京大學舉辦的中華文化復興論壇時表示,我國自古以來,文化與政治是交互重疊影響。兩岸的中華文化同質基礎,為兩岸提供了統一的政治基礎。
戚嘉林回顧了中華文化在台灣的試點經驗。1949年,中國國民黨政府(簡稱國府)兵敗東遷台灣,國府在台灣的文化政策仍堅持發揚中華文化,善因善果,經過二十年教育急速擴張的教化,當時台灣下一代己完全中國化。
蔣介石於1966年底在台灣發起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並於1967年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以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在國府戒嚴白色恐怖肅穆的政治氛圍及鼓勵引導下,台灣黨政要人與學界名流,人為地掀起了一股闡述中國固有優秀文化的浪潮。這一文宣浪潮,於鞏固國府統治正當性方面,有其正面意義,但卻流於形式,未能深刻感人,及至李登輝執政提出以愛台灣為名大力提倡台灣本土文化,“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逐煙消雲散,船過無痕。
戚嘉林指出,在兩岸統一的過程中,台灣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經驗,值得我們警惕並引以為戒。蔣氏父子主要是忽視中華文化有容乃大的歷史性,就是它包括我國各地的地域文化。故“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內容缺失了“台灣文化”,尤其是台灣文史。
戚嘉林繼而指出,就兩岸統一大業而言,向台灣地區推動的中華文化內容,應蘊涵台灣文化的要素,將台灣文化納入新的中華文化之中,建構與統一運動相連結的新台灣意識(或是恢復台灣先賢祖國意識的新台灣意識);具體做法,就是著重基礎工作的參與,取得參與詮釋台灣文化的話語權,建構“新台灣人意識”,形塑台胞國族認同祖國化。
(中評社報道組成員:王秀中、林艶、王永雪、張爽、趙宇鵬、杜川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