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李鵬:立足台灣民意與認同看兩岸交流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1-04 15:20:49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李鵬(中評社 鄧冠英攝)
  中評社澳門11月4日電(記者 鄧冠英)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李鵬今日出席第五屆兩岸關係澳門論壇時發言指出,立足於當前台灣民意特點和台灣民眾認同的基本規律,可見兩岸大交流讓“和平發展”已經成為海峽兩岸各主要政黨和社會輿論的“共同語言”,兩岸同胞的利益聯結更為綿密,台灣民眾對大陸的國情和社會經濟制度有了更多的瞭解,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開始習慣和適應大陸因素在他們生活中的存在。他還指出,兩岸大交流的影響並非悉屬正面,“只有在學習中進行調整,這樣才能夠真正將兩岸交流的正面效應盡最大可能地發揮出來。”

  李鵬指出,台灣民意有一定的穩定性,這是台灣民眾的自我認同和統“獨”立場在短期內難以發生根本性改變的重要原因,而看台灣民眾認同的變化,不僅緊盯著支持“台獨”的資料是否上升,更應該看整體主流民意是否發生改變;台灣民意還有敏感性的特點,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台灣民意還有盲目性的特點,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辯論的空間,容易受到某些突發事件和個人好惡的影響。

  此外,李鵬認為,台灣民意還有批判性以及功利性的特點,台灣的媒體和輿論報道絕大多數秉持所謂“報憂不報喜”的方式,這種氛圍容易使得民眾在接受民意調查時,對執政當局表達不滿意,此外,台灣是一個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地區,經濟民生議題是普通民眾關心的首要議題,但伴隨著經濟的改善,台灣社會對“貧富差距”擴大不滿、對經濟復甦“無感”的聲音也不斷出現,一方面是因為經濟發展反映到民眾收入有滯後效應,而台灣民眾對馬英九當局經濟發展期待過高而產生心理落差,另一方面,也與民進黨對貧富差距問題的刻意誇大和負面渲染有關。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