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杰提到,兩岸之間在2005年前後也出現變化,中國大陸崛起的態勢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因為美國攻打伊拉克引發“第二次美伊戰爭”,在2005-2006年戰況呈現泥沼化,美國被拖在中東無法分散到其他地方,對於仰賴美國的支持作為國家安全重要支柱的台灣,那一段時間是台灣最為危險的時段。
蔡東杰強調,不管從兩岸實質經貿往來密切,因缺乏政治的互動,無法對交流產生的問題做出救濟,還是從國家安全考量,這些問題可能民眾無法體會,但是從外界來看到那時候台灣確實陷入危機。
蔡東杰表示,2005年連戰開啟國共對談,嚴格來說只能代表國民黨,提供非正式管道,代表部分的台灣人民,畢竟泛藍當時在“立法院”都是占多數狀態,還是可以利用影響力及代表性,為兩岸關係做出很大的貢獻。
蔡東杰認為,2005年國民黨和平之旅促成“連胡會”有兩大貢獻,第一是藉由國共接促發揮緩和當時台灣所面對的區域安全困境,第二則為兩岸經貿互動發展衍生的問題建立救濟機制。
蔡東杰說,李登輝執政時,兩岸往來至少有“辜汪會談”及海基、海協兩會交流等透過二軌機制能夠一定程度解決兩岸的問題,但民進黨上台後,雙方互動式狀態馬上凍結,所以民進黨執政8年兩岸都沒有簽署任何協議。
蔡東杰表示,馬英九執政後兩岸間簽署很多協議,很多都是前幾年就該簽署,拖到2008年才簽可以說是“加班趕工、追上進度”,而這些協議很多都是在2005年國共會談就已經奠定基礎。
蔡東杰強調,2008年後,海基、海協兩會恢復正常往來,國共論壇就已經轉為形式化,但是在民進黨執政期間確實發揮很大的作用,國共對談提供的效益是不容忽視,也可以說“不容青史盡成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