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館內牆上地圖說明客家族群遷徙的歷史與位置。(中評社 高易伸攝) |
中評社高雄2月19日電(記者 高易伸)高雄市客家文物館座落在高雄都會區,愛河流經岸畔,這裡成為另類的都市風景,婆娑綠影的綠色道路隱藏暗紅色客式建築,旁邊的餐廳更採用閩式客家土樓小造型,展示了中原客家族群遷徙到高雄的歷史。
高雄地區客家籍人士眾多,根據統計目前約有32萬人,且在各行各業都有傑出表現。民進黨執政下的高雄市政府更長期標榜“閩客共治”,用心維護客家文化。
該園區硬體工程於1997年11月正式開工,至1998年10月竣工,並於同年11月22日舉行落成典禮、開放參觀。當年在前任高雄市長吳敦義支持下,最終擇定高雄三民二號公園為興建基地,興建一座具有客家特色的三合院。該館地面一層佔地500坪,地下一層300坪,以為展示客家文物及活動場所。當年興建經費達新台幣6588萬元,全數由高雄市政府民政局分年編列預算支應。落成後,讓高雄客屬人士心中感佩。
該館為凸顯客家文物特色,館內除採用客家建築風格之外,館內並規設計有展示廳,包括客家寢具、廚具、服飾、農耕、漁撈用品、古老照片等。開館迄今,已成為校外教學及幼兒園帶領學生幼童參觀、瞭解客家傳統文化之美的場所。
走進高雄市客家文物館可以發現館內除保存豐富客家文史資料與物件外,館後綠地更是別有洞天,適合悠閒散步,吸收森林芬多精。院內的公共裝置藝術可見水牛與穿著蓑衣的農夫造型,由於水牛在早期台灣農村社會中,對于田耕的貢獻很大,農夫們不僅把水牛當成工作伙伴,更把牠們當成家人般愛護。且客家族群向來刻苦耐勞、勤儉持家,對於孩童教育又很重視。“晴耕雨讀”的優良風氣便一代代傳承下來。高雄美濃地區的客家庄,更有全台博士最多的故鄉美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