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7月15日電/新政府風風火火推新南向政策時,天外飛來一件台塑越南鋼鐵廠事件,接著又出現中鋼投資印度鋼鐵廠再出問題,而菲律賓提出的南海仲裁案更如雪上加霜。顯示新南向政策可能比新政府的想像與預期更難、風險更高,新政府如果無能強化與新南向政策相關各國政府的關係,建立對口單位、協商出解決問題的機制,簽署需要的各項協定,新南向政策終將成為鏡花水月。
中國時報今天社論說,台塑越南鋼鐵廠經過近10年的規畫、興建,總投資金額高達台幣3400億,終於要點火生產營運,但點火前夕,台塑越鋼上個月先被越南政府查稅,要求退還7000萬美元;接著在缺少證據的情況下,越南海域汙染導致魚群大量死亡、引發民眾憤怒一事,越南政府歸因台塑越鋼排放廢水不當,為此被罰款高達5億美元。
更離譜的是台塑不得不“吞下”苦果,原因是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副總裁王瑞華前往越南處理相關事項,結果人被扣住,如不賠出5億美元則恐怕無法離境、高爐點火亦遙遙無期,台塑不得不在點火前就賠出5億美元。
中鋼到印度設廠同樣嚴重受挫,印度政府推翻設廠前的協議,將原本承諾中鋼要進口的熱軋原料關稅從5%驟升至10%,但相較之下,日本、韓國等競爭國只要1%。根據中鋼的說法,印度廠恐怕難以為繼,“已經有最壞打算”。
新政府高舉新南向大旗,要增加與東南亞共同體、印度等南亞大陸國家的經貿往來,把台灣的對外投資從高度集中於大陸導向其他地區,主要目的一個是“去中國化”,一個是減少過分集中化。
對“去中”的目的,學界與業界已多所批評,認為“不切實際,難以達成”,因為大陸是規模10兆美元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每年進口數量有2兆美元,是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相較之下,東南亞共同體經濟規模2.6兆美元,加上印度的2.2兆美元,還不到大陸的一半。加上台灣與大陸文化、語言相同的優勢,及過去數十年的經營,新政府要以新南向取代大陸,坦白說,客觀數據與現實情況都可看出:不可能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