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6日電/近些年,隨著民營美術館的發展,關於民營美術館的學術定位、學術研究與收藏、公共教育以及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等問題越來越為大家所關注。“在文化產業迅速發展的今天,民營美術館已經成為城市生活和藝術文化交流的重要陣地。作為中國美術館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美術館在堅持務實與創新原則的前提下,不斷挑戰著以往的標準和價值觀,為我國的美術館體系注入新鮮的血液。”中國民營美術館發展論壇發起人楊凱如此評價當下的民營美術館。
以教育和研究為基礎
中國民營美術館發展至今已近20年,作為推動中國藝術與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民營美術館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在學術研究和公共教育方面取得了眾多新成果,對提升社會整體創造力和促進文化發展起到了長效而持久的作用。因此,學術研究與公共教育一直是業界人士討論民營美術館的一個熱門議題。
銀川當代美術館藝術總監謝素珍將民營美術館的教育概括為對外教育和對內教育兩個方面,“對外教育針對的是觀眾,展覽和活動是開展對外教育的主要形式;對內教育針對的是贊助人和美術館的員工,良好的對內教育不僅可以為美術館贏得更豐富的投資和更廣闊的發展平台,也有助於美術館形成屬於自己的特色文化。”
“美術館的職能不僅僅局限於文物收藏,它同時也承擔著為社會提供公共教育的職責。為了促進美術館的發展,我們一直強調建立透明化、民主化、自由化的運營體制,而這種優質、高效的運營體制有助於推動美術館朝著多元化發展。”法國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發展部負責人Kathryne Weir說。
對此,餘德耀美術館副總監Justine Alexandria表示:“美術館的運營機制很重要,我們希望建立一種機制將美術館與藏家聯合起來,而這種機制建立的關鍵來自於學術研究。如果美術館的活動都有深厚的學術研究作為支持,都能真正體現美術館的公益性,藏品就能在更多、更廣的層面上發揮社會效應,從而推動整個文化行業的健康發展。”
從藝術家到觀眾
縱觀民營美術館的發展歷程,在發展的起步階段,美術館關注的重點主要在於資源的開發、積累與整合。因此,多產、優質的藝術家就成了美術館爭搶的對象。隨著美術館的不斷成長和藝術家資源的成熟,美術館研究和關注的重心開始向觀眾傾斜。
“如何讓公眾自願地走進美術館是民營美術館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結合自身的發展經驗說,“今日美術館的展覽可以分實體展覽、虛擬展覽和觀眾互動3個部分,為了吸引更多年輕觀眾,我們在布置展覽的過程中採用了很多先進的科學技術,以此來幫助藝術家更充分地實現他們的藝術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