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大中。(中評社 楊騰凱攝) |
中評社台北9月16日電(記者 楊騰凱)蔡政府上台2年多,台灣已失去5個“邦交國”,只剩17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所長李大中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每斷一次,照理說民進黨應該都可以政治得分才對,但現在民進黨政治得分越來越有限,民眾批評矛頭甚至向內,“你看你為什麼會斷交,馬政府8年也才斷1個。”
李大中為美國塔夫茲大學佛萊契爾法律暨外交學院國際關係博士,曾任國際關係學會秘書長、新北市政府國際事務諮詢委員會委員、中華戰略學會顧問、台灣戰略學會常務理事、國防報告書諮詢委員,現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李大中表示,北京一個接一個連續拔去台灣“邦交國”,台灣官方談話雖然強硬,但並沒有看到過去那般正面回擊的作法,這背後可能有很多理由,第一個還是“時不我予”,陳水扁執政時期台灣掉了9個“邦交國”,拿回3個,共丟掉6個,當時兩岸之間力量差距還沒有這麼懸殊,經過10年到現在,北京的力量更強了,也更有自信,台灣籌碼則少了,而且若雙方繼續你來我往,中國大陸一定還會繼續出重手。
李大中指出,民進黨上台後共斷交5次,這在過去是不得了的事,每斷一次,照理說民進黨應該都可以政治得分才對,但現在政治得分有限,斷了5次後,民眾開始有不同聲音,反正“你要我就送你”,你夠強,只好給你,過去台灣民眾會批評北京打壓,但現在有些矛頭甚至向內,“你看你為什麼會斷交,馬政府8年也才斷1個。”
李大中向中評社表示,台灣老百姓也越來越不在乎“邦交國”,他課堂上的年輕人甚至問過他,“‘邦交國’10個或20個,差別在哪裡?”
李大中提到,每年9月是聯合國大會開議期間,假設台灣方面想在聯合國議題做文章,前置作業早該開始,例如入聯準備,或從駐紐約辦事處發動文宣攻勢,以及聯大開議時,請“友邦”提案等,這幾年蔡政府並未把聯合國當成外交切入點,即使掉了5個“邦交國”,也沒有這麼做。
李大中告訴中評社,他認為這樣的做法是對的,因為聯合國場域對台灣越來越不利,台灣資源有限,沒把資源人力投入此戰場,是正確的選擇,假設民進黨要往這邊做,一定轟轟烈烈,對內表達政治訴求,對外也是傳達要與對岸針鋒相對,“但目前並沒有這麼做。”
李大中分析,馬政府時期是從聯合國的專門機構施力,例如世界衛生大會、世界民航組織等,不強求要成為聯合國會員,但尋求有意義的參與,蔡政府也想這麼做,但卻失敗,關鍵就是兩岸關係不佳。
李大中指出,中國在聯合國擁有常任理事國地位,對聯合國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中國大陸也把聯合國視為重要國際場域,可發揮其“大國”影響力。過去中國對於聯合國的態度並不友善,很長一段時間保持低調,因為他們對這個國際組織有疑慮,擔心會影響國內事務,後來越玩越純熟,力量強大了,有自信了,懂得善用遊戲規則引導世界輿論。
李大中向中評社表示,台灣方面任何希望正面迎戰聯合國,試圖取得會籍,基本上是非常非常困難,這是國際現實,如果台灣又把注意力放到聯合國這條路,“恐怕會碰到流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