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宗巖。(中評社 高易伸攝) |
中評社高雄9月24日電(記者 高易伸)蔡英文自2016年5月上任迄今,已接連丟失聖多美普林西比、巴拿馬、多明尼加、布吉納法索、薩爾瓦多、索羅門群島與吉里巴斯7邦交國,“中華民國”邦交數量也僅存15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宗巖接受中評社訪問認為,邦交國之間關係維繫絕對是政治實力與利益,而非以“意識形態”為基礎,從政治經濟學觀察,台灣與“邦交國”的關係大多是“只租不賣”。
陳宗巖認為,如果維持邦交國數量是台灣重要的政策目標,如何妥善處理兩岸關係以及有效訂出金援政策,將是影響台灣與邦交國關係的重要課題。縱使沒有中國大陸的因素干擾,物質誘因依舊是各國維繫外交關係最現實的決定性因素。
陳宗巖,1980年生,台灣桃園人。政治大學亞太研究所英語博士學位學程博士,現任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領域在國際關係、比較政治經濟學、區域研究、研究方法等。
蔡政府任內已連斷7邦交國,但蔡把斷交歸咎大陸打壓,然披藍袍出征2020大選的高雄市長韓國瑜卻認為,蔡政府把複雜問題單一化。對此,陳宗巖認為,台灣社會對於邦交國斷交等事其實“情感面是大於理性面”的,尤其淺綠或泛綠支持者,只會對蔡更寄與同情,且可能增加蔡在2020大選的得票。台灣當前的處境邦交國22或15都只是一個數字,台灣當前真正需要的是維繫跟大國的關係,有些大國(例如美國)雖跟台灣無邦交,但實際的影響力反而比有邦交的國家來得更重要。
陳宗巖指出,“中華民國”邦交國數量在1969年達到高峰,當時共有70個邦交國,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邦交國”紛紛轉向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當中歷經一波為期10年的斷交潮。之後為了提升邦交國數量,希望增加“邦交國”在國際社會發聲的能量,從蔣經國時代的“彈性外交”、李登輝時代的“務實外交”,在維繫各國外交關係時,淡化以國家名稱、意識形態與交流形式等考量,為讓政策具有誘因,提供物質援助成為外交政策上的重要面向之一,但也被批評是“金援外交”。
陳宗巖分析,理解邦交國為何宣布跟台灣斷交,就要理解“中國大陸因素”對於台灣外交關係的四個影響面向,包括“與中國大陸的貿易關係”、“中國大陸對外投資的影響力”、“中國大陸對外援助的影響力”與“中國大陸在國際組織的影響力”等。
首先在貿易關係上,陳宗巖認為,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出口是累積國家財富的重要來源,從“邦交國”視角觀察,大陸身為重要且龐大的潛在市場,鎖定大陸市場可能成為各邦交國是否願維繫與台關係的考量。
其次,陳說在大陸對外投資上,大陸對外投資近年來崛起快速,根據世銀資料顯示,2000年大陸對外投資流量淨值約46億美金,佔全球第23,但2016年對外投資已達1019億元,佔全球第三。這對國際社會影響力較低的台灣來說,中國大陸的資金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第三、陳宗巖認為,近年來中國大陸已成為主要提供外援的國家之一,雖然大陸沒有官方的ODA(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但根據OECD資料顯示,台灣在2014年的外援資金為2.5億美金,但大陸已是台灣的42倍之多,因此不少邦交國為會的中國大陸援助,進而遊走兩岸或捨台親中。
最後大陸在國際組織的影響力上,陳認為,“中華民國”自1971年退出聯合國及其他重要組織後,其實已無實質影響力;反觀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聯合國安理會常任國資格後,開始大幅提升在國際組織的影響力,特別是針對欲取得10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席次選舉而脫穎而出的國家來說,將會更需要中國大陸的支持。
陳觀察,2003年至2013年間,共有賴比瑞亞、馬拉威、查德、塞內加爾等9國跟台斷交,其中除賴比瑞亞之外,其他所有國家跟台灣斷交3年內,對中國大陸的出口總額都比前3年更高,馬拉威甚至成長了23.8倍。若看進出口貿易總額,幾乎所有與台灣斷交的國家都跟大陸貿易關係呈現成長趨勢,不少甚至從原本對大陸的貿易逆差轉為貿易順差國。
陳宗巖認為,台灣與邦交國的關係印證了邦交關係難以購買或收買,只能短期“租用”的道理,誰願意提供較高的租金,取得維繫租約的機率就越高。台灣過去從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一共復交了32次邦交關係,但也斷交了31次。台灣自2007年與聖露西亞恢復外交關係後,已有12年在無跟任何國家建交。
陳宗巖認使為,如果維持邦交國數量是台灣重要的政策目標,如何妥善處理兩岸關係以及有效訂出金援政策,將是影響台灣與邦交國關係的重要課題。縱沒有中國大陸的因素干擾,物質誘因依舊是各國維繫外交關係最現實的決定性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