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紹興鑒湖) |
中評社北京1月8日電/浙江在線訊,日前,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在湖泊實施湖長制的指導意見》提出,中國今年全面建立湖長制。這是繼河長制之後,生態文明建設的又一個新探索。十九大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首次會議就推出這項改革新舉措。於是有人說,美麗中國的“美麗”二字又有了新期待。
或許您已注意到,湖長制在浙江多地已先期試點。早在2016年底,杭州就啟動了湖長全覆蓋工作,首次把湖泊明確劃分為市級、縣級和鄉級三大類,西湖等47個規模湖泊和9766個池塘都配備了湖長或塘長。之前實行河長制,浙江就先人一步。2017年12月,我省11個設區市全部完成剿滅劣Ⅴ類水驗收工作,堪稱一個里程碑!國家環保部評價,浙江的水污染防治遠遠走在了很多省份的前面。一句話:治水有方。
我們也看到,青山綠水間藏納的污染依然突出,與中央的部署要求和群眾更高的期盼相比,仍有差距。前段時間,中央第二環保督察組向浙江省反饋督察情況時指出還存在的一些問題:壓力傳導不夠到位,工作推進不夠平衡;海洋生態環境損害和污染依然突出;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薄弱環節。找不足、挖病灶、補短板,一天也不能等了。
現在全國都在學湖長制,浙江接下來該怎麼幹,才能當好新時代環境保護工作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
主體責任打頭。污染防治,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既稱攻堅,如果沒人負責,怕是難以攻下。責任該如何明確?誰的孩子誰抱走。“五水共治”中有一條成功經驗就是,無論大小,每一名河長都有明確責任。實行湖長制,可以借鑒。誰接這活,都請立下軍令狀,負責到底,這才是真正的“治水鐵軍”。尤其是“關鍵少數”,更應把屬地責任扛起來,決不能因為勝利而驕傲,決不能因為成就而懈怠,決不能因為困難而退縮。
科學方法跟進。湖與河不太一樣,治理起來更有挑戰性。比如,水域較為封閉,水體流動相對緩慢,水體交換更新周期長,容易發生水質污染、水體富營養化,存在內源污染風險,遭受污染後治理修復難。怎麼辦?一湖一策。依據不同湖泊的自然特性、功能屬性和存在的突出問題,拿出治理方案。湖泊多的地方,不妨通盤考慮湖泊管理保護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協同性,下成一盤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