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2日電/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仍在繼續,防控疫情成為首要之舉。而如何評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宏觀政策具體如何發力,也成為迫切需要關注的話題。
2月7日上午,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人民銀行副行長、外匯局局長潘功勝表示,疫情可能會對我國一季度的經濟活動造成擾動,但疫情得到控制後,經濟會較快回到潛在產出的附近。“2003年SARS時期擾動的是當年二季度的經濟增長,三季度經濟迅速出現了反彈。所以,我們認為,疫情緩解以後,中國經濟將會迅速企穩,並且前期推遲的消費和投資會有釋放,中國的經濟會出現補償性的恢復。”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白景明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表達了相同看法:“疫情對一季度經濟會產生一定影響。但疫情本身對供求基本狀況的衝擊不會太大。目前看,疫情不會破壞中國經濟整體的供求系統,也不會動搖基礎結構的穩定性。”
“對全年的財政收入影響不會太大”
時代周報:新冠肺炎疫情將會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哪些影響?
白景明:看待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要有前瞻性,具體影響要從多方面來看。第一,疫情沒有衝擊或破壞整個供求結構;第二,客觀而言,疫情對當前經濟特別是對消費的影響一定程度上有所加大;第三,疫情會使人們被迫加大對公共衛生用品的需求;第四,疫情將會對人們的消費理念和投資觀念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SARS”之後,三亞房產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人們更願意到環境好的地方居住。這次同樣如此,人們可能會思考住在什麼地方好,是選擇人口密度高還是相對低的地方。同時,也會有意識地更加注重食品結構,關注衛生情況。
時代周報:有觀點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更重要的負面影響是財政收入和居民可支配收入?
白景明:當前來講,財政收入肯定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這不可避免。但這種影響不是長期性的,對全年財政收入影響不會太大,無需過度擔心。
而且需要注意,春節中有的消費行為不會消失,只是會延遲出現。比如原本準備春節期間去外地或國外旅遊,在疫情結束以後可能會再度提上日程。如果因為疫情春節沒有回家探親,也可能會延遲到十一假期。對此,我們要有信心。
時代周報:2003年“SARS”對經濟的衝擊主要集中在二季度,但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主要集中在一季度,且是春節期間,這是否意味著對經濟的衝擊力將大於17年前?
白景明:近年來我國經濟有一個特點:每年一季度因為春節因素,消費增幅會較高,並對一季度經濟有較強的支撐力。今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在春節期間,對當前經濟特別是對消費的影響較大,尤其是對生活服務、交通運輸、文化旅遊、酒店餐飲和影視娛樂等服務消費影響較大。可以肯定的是,疫情對一季度的經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但我認為,不能由此推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全年經濟的衝擊力會超過17年前的“SARS”。疫情本身對供求基本狀況的衝擊沒有那麼大,目前來看也不會破壞中國經濟整體的供求系統,不會動搖基礎結構的穩定性。此外還需注意,我國目前處於經濟增速的換擋期,過去GDP增速在10%左右,現在是6%的水平上,所以要區別開來看。而且我國現在是基數很大的經濟體,對基數大的經濟體的衝擊,和對基數小的時候是不一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