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論壇現場。(中評社 李仕奇攝) |
中評社漳州6月1日電(記者 李仕奇)福建第一屆台商發展論壇”日前在漳州台商投資區舉行,在下午題為“台商投資與兩岸產業深度對接研究”分組討論會中,來自兩岸的專家學者就兩岸經濟如何進行互補等議題交換意見並提出建議。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顧問龐建國認為,兩岸政府可以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搭建一個通暢無礙,可以充份降低交易成本的信息交換平台。而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主任朱磊表示,台灣與大陸不僅需要優化各自的資源配置,還要讓兩岸市場互聯互通,增強互補,提高效率。
龐建國建議,信息交換平台可以鑒別出兩岸可以經由優勢互補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並配合要素禀賦結構,依循比較優勢原則,制定因勢利導的產業政策或配套措施。同時,從地理範圍的維度切入,政府在兩岸產業合作上可以透過產業園區和自由貿易區的開發與對接,協助海峽兩岸的企業在地理分布上形成合理配置,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營運綜效。
龐建國又指,從治理維度來看兩岸產業合作,台灣方面需要採取更務實開放和積極進取的態度,包括大幅鬆綁對大陸企業赴台投資的限制,開放兩岸產業研發機構交流合作,和參與大陸方面產業技術標準研發制定的計劃等等,設法將台灣的競爭力鑲嵌進大陸的成長勢頭中。兩岸產業合作有著高度的合理性,政府在兩岸產業合作中可以透過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扮演一定的角色,發揮正面的作用,同樣的道理可以用來探索兩岸經濟合作的長效性機制。
朱磊認為,只有不斷增強兩岸政治互信,才能擺脫種種以“安全”為名的不合時宜的政策束縛,為兩岸經濟關係自由化進行政策鬆綁。如果對目前這些限制條件大幅放寬,兩岸經貿交流水平仍有提升空間。除此單方面可操作的政策鬆綁外,兩岸經濟關係制度化也可隨著兩岸政治互信提升而推進,不斷簽署和落實有利於兩岸經濟合作的相關協議。在設法逐步減少和消除政治與經濟政策障礙的同時,還需要面對政治與經濟的現實困難,不斷創新兩岸經濟合作模式,適應形勢變化和市場要求。
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副教授李月表示,隨著宏觀層面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均GDP的提升,微觀層面大陸企業的日趨成熟,兩岸產業在某些方面由單純的互補合作走向競合關係。面對如此轉變,兩岸必須創新思想,調整產業合作戰略;加之,當前的兩岸經濟均處於轉型的攻堅階段,亟需培育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