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朱松嶺(中評社 王秀中攝) |
鄭振清教授同時任職於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他的論文發言以“探索兩岸關係研究的路線圖”為題,指出每一種兩岸關係理論就如同一份理解兩岸關係發展邏輯的“路線圖”,標識著人們理解兩岸複雜現實的思想路徑。他對三十多年來兩岸關係研究的兩種代表性學理路徑“分裂國家理論”和“兩岸統合論”進行比較分析,討論它們的經驗依據和理論模式,並結合近年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經驗事實分析其長處與局限。
鄭振清指出,現有的兩岸關係研究過於重視宏觀的結構主義思維,或者流於一般性政策討論,而兩岸關係研究作為一個重要的學術領域,要在世界學術市場上取得認可和重視,有必要加強對影響兩岸關係演變的中層因素進行系統化的實證研究。尤其是近年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面的形成,在經濟合作、社會交流、政策調適、政治互動等方面都浮現出很多具有兩岸特色的政治經濟過程與運作機制,甚至提出了兩岸共同治理的政策創新需求。過去的很多理論模式有的已經無法解釋這些新過程與新特色,有的需要修正理論視角,擴大研究視野才能更好地解釋現實狀況。
在理論梳理的基礎上,鄭振清分別分析了市場、政府、政治與國際影響四個因素對兩岸關係發展演變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建構起一個初步的兩岸關係動力分析框架,用以實證研究這四個因素對近年來兩岸經濟合作、社會交流以及政治互動的影響。在總結部分,他提出了兩岸關係區別於歐盟一體化過程的“跨階段發展”理論,指兩岸間的合作進程不會嚴格按照“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聯盟”這四個階段的歐洲經濟一體化順序循序發展,而是這些發展階段在不同產業、不同經濟、社會層面的雜糅,最終很可能形成一種跨階段交叉發展的狀況。而且,這種跨階段發展的兩岸經濟社會進程,對兩岸官方職能機構開展政策對話與協調、推進協同治理乃至建立共同治理機制具有強大的推動力,進而會影響兩岸政治性議題的對話和協商。
南京大學博士生張萌則基於對陸日台三角關係變化的考察分析了台日漁業談判。她認為,1996年以來,大陸、日本、台灣地區三者間的關係不斷變化,對台日漁業談判產生了深刻的影響。2007年以前,在三角關係中處於有利地位的日本始終掌控著談判的進程,在處理與大陸、台灣的關係時也握有更多的主動性。2007年以後,隨著大陸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得到大幅提升,兩岸關係取得突破性進展,日本逐漸喪失在三角關係中的優勢地位。為了拉攏台灣遏制大陸,日本不得不調整對外政策,與台灣簽署台日漁業協議,企圖在兩岸間打入楔子,削弱台灣的保釣勢力。而中國大陸在談判的每一個時期,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甚至是至關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