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汪毅夫影響非常深刻,還有一位小學老師。插隊的村里有一位非常有抱負的老師,讀了很多的書,一個人教三個年級的學生。但在那個時期,讀書無用論被廣泛的宣傳。終於有一天,他再也忍不住了,跑來和汪毅夫說他有一批很好的書要以低價出,又不想賣給廢品店,希望能夠交到讀書人手里,所以就問他能不能接收。很快,愛書如命的汪毅夫就買下了這些書,包括魯迅文集、矛盾文集等等。“我當時一本又一本,一遍又一遍地讀這些書,感覺到非常的快樂。那時候的一個願望,就是要做一個學者。”儘管在那種困難的情況下,他仍然堅持不斷學習。通過這些書,好奇心特別強的他又找到了一些其他的著作深挖。他說,能找到的所有書,他們都儘可能地去找來看。甚至,他和同伴們還從火中救書,那本他們從火里救出來的燒了一個小角的書一也直成為大家傳閱的暢銷書。
文化大革命的這段經歷讓他深知,政治的極端化和極端化政治對民生破壞的嚴重性。
結束六年下鄉的知青生活後,他到廈門做了工人。1978年恢復高考,得知消息後,他報名考了大學。他說當時自己並沒有抱太大希望,只想著試一試,擔心家庭出身的問題無法通過政治審查,之前已經經歷了一次推薦因為審查不通過被刷下來的事情。但令他沒有想到的,他竟然被錄取了。幾年後,他才知道,原來是鄧小平對改革做了明確的意見,即考生不要看成份,只要願意為革命好好讀書就可以。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意見,才使得很多青年能夠通過考試上大學。
1982年,汪毅夫32歲,本科畢業。隨後他開始在學校當助教、讀研究生,直到1997年,他被破格提升為教授。他說,當時自己滿腦子都是專家夢,儘管後來從政也沒有放棄讀書和寫書的快樂。我們要認真讀書,也要關心政治,明確地對極端化政治和政治化的極端說不。
汪毅夫最後還和大家分享了他的一個願望,他說自己曾經很想要考北京大學。但事實卻讓他無法做這樣的選擇,只要能夠上大學已經很幸運了。所以,後來幾次到北京,不管自己離北京大學有多近,他都不進北京大學這個門,對於他來說“這是一種說不出的感覺”。有一天,他和女兒分享了這樣一個心事以及過往的這段故事。女兒當時還在念初中,拍拍父親的肩膀說,“老爸好可憐,老爸就等著吧。”事實上,汪毅夫很希望女兒能夠考上北大以後,可以帶著他一起去北大。果然不負他所望,女兒考上了北大,他跟著女兒第一次走進了北大。後來幾年里,他也經常到北大去做演講,這樣的經歷也帶給了他很大的快樂。
聽到這裡,台下上百名與會者已經為汪毅夫的故事響起了一片熱烈的掌聲。
(後方支援記者:林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