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來,兩岸經濟與政治的發展不是一前一後的節奏,而完全是一動一止的狀況,這造成了兩岸交流政經失衡的狀況。從現實來看,通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的整合而不是傳統的倚美抗陸來保障台灣安全,還遠沒有成為台灣的主流認知。
其三,加入TPP,是台灣夢寐以求的加入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體系的捷徑。美國高調重返亞太,正值中國實力激增,一時間中美關係在西太平洋變得異常緊張,日本、菲律賓等盟國衝鋒在前,在主權、疆域問題上與中國發生各種糾紛,但素來被認為是美國陣營中一員的台灣卻出乎意料地缺位,其原因既在於兩岸和平發展之勢的出現,也在於美國對中美、美台關係的定位。
美國對台海兩岸的態度是矛盾的,既歡迎兩岸和平,但又反對台灣過於依賴大陸,更反對兩岸在政治與戰略上聯手合作。美國對兩岸在經濟文化層面的交流互動持肯定態度,歡迎由此帶來的兩岸和解,但是對於涉及安全和政治層面的交流與合作就十分警惕, 特別是對兩岸在東海、南海等問題上可能聯手開展維權十分緊張。2011年年中,台北美國商會發表報告,警告台灣“不要過分依賴某個市場”,而應“追求一種平衡的關係,包括與其他國家更加密切的關係,尤其是與美國的關係,以作為國家安全日程的一部分”。
在複雜多變的亞太區域,大國利益交錯縱橫,TPP與RCEP成為了大國博弈的經濟舞台。從台灣的利益需要來看,要在這種大國主導的格局中分得利益,現實主義的策略是全面開放,因為參與TPP與RCEP甚至更多的其它機制,有助於拓展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參與全球經濟,避免邊緣化,這是符合台灣社會主流民意的經濟策略。因此馬英九提出的“雙軌並進”既是當政者的決策,也迎合了民意。
但“雙軌並進”在操作中困難重重,在政治與戰略上則是對立的,台灣當政者選擇優先參與TPP而非RCEP,考慮的是TPP對於改變台灣在兩岸關係、美台關係中的被動地位有重大戰略意義,而不完全是基於經濟利益、參與難度和現有條件等因素。台灣的TPP策略與其說是經濟策略,不如說是權衡大陸-美國-台灣三方關係的理想主義政治策略。台灣對TPP的堅定與對RCEP的猶豫,某種意義上意味著台灣在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的選邊站隊,但是很難說這種選擇可以改變台灣在亞太區域整合中的邊緣化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