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台灣研究會副秘書長楊立憲(中評社 王秀中攝) |
當今的國際秩序再次面臨著重大的轉型,這種轉型無疑是硬力量對比之爭,但也是理念之爭。中華民族長期以儒家內向自省為價值取向,其“和合”的文化價值觀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中國的外交戰略從根本上是內斂性和包容性的,這是一種可以對世界做出貢獻的價值取向。
台灣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校長孫若怡認為,中華文化要復興,需要重建一個富而好禮的社會。而什麼樣的價值體系是文化復興的標誌?她指出,新儒家提倡的是以孔孟哲學為核心的文化復興運動。但是另一個角度講,此種文化如果沒有缺點,何有“批孔”的問題?
孫若儀希望自小學、中學到大學,都能依年齡並用不同的方式,將古典經書內容適度篩選後、納入教育與傳媒系統之中,成為國民教育的重要環節。讓中國人先能在自己的文化基礎上長出新枝,則就離重建一個富而好禮的社會不遠了。
如何中華文化的定義和外延?有學者指出,如果中華文化以孔孟思想為核心,又該將西藏、新疆、蒙古等各族文化置於何處?過分強調孔孟之道,是否涉及文化的征服與文化入侵?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