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東師大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仇長根(中評社 王秀中攝) |
中評社廈門4月9日電(記者 王秀中)“研究兩岸青少年‘融和共生’的理論與實踐,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一個重大的戰略性命題,無可置疑,事關未來國家的統一大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希望寄托在兩岸青少年身上。”華東師大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仇長根9日在高等院校涉台機構人才培養工作會上表示。
目前兩岸青少年交流交往現狀揭示,深入探討“融和共生”理論並付諸實踐,是一項十分艱巨而複雜的系統工程。仇長根認為,目前兩岸青少年交流交往中存在交流總量不足、兩岸青少年尚未建立“強連接”、兩岸青少年交流也衍生負面效果等問題。
之所以會出現這些問題,一方面是由於台灣青少年“兩岸觀”頗受島內政治宣教的形塑;也受到台灣社會矛盾激化的影響。以“太陽花學運”為例,其根本原因是島內社會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拉大,失業率高企不下等。
此外,台灣媒體輿論導向扭曲影響青少年對大陸的看法。在台灣特有的政治背景之下,新聞與政治“捆綁”。少數媒體被政黨利用,貼上了藍、綠標簽。
仇長根指出,“命運共同體”是構建未來兩岸青少年“融合共生”的重要思想理論基礎,需要兩岸共同參與,共同創造。而探討和促進兩岸青少年“融合共生”的理論,正是追求“命運共同體”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理論上,兩岸青少年“融和共生”應包含“一個中國”原則,其核心內涵“同屬一中”。具體路經要遵循和平發展,包容、融和、共生、雙贏的理念,以達到國家統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實踐上,應包括強化“兩岸一家親”,追求“命運共同體”,達致“心靈的契合”。推動兩岸青少年“融和共生”這一歷史使命。
作為台灣當局,不論哪個政黨執政,推動兩岸青少年“融和共生”,都應負起政治責任,順應時代潮流和主流民意,放棄“台獨”或“獨台”幻想,務實逐步解決兩岸政治分歧,推動兩岸走向“融和雙贏”。
作為大陸當局,要精准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方向,沉著應對島內變局和各種複雜因素。實踐中, “融和共生”既需要長遠戰略目標和頂層設計;也需要短期科學規劃和審慎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