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光斌(中評社 海涵攝) |
中評社北京5月27日電(記者 海涵)十三屆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楊光斌日前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就疫情帶來的治理思考、疫情下的中國與世界關係等議題表達看法。
楊光斌在專訪中,就疫情中展現的中國制度優勢作出解讀。他表示,中國的制度優勢主要表現在中央、地方和社會的積極性,以及國家-社會的合作能力上。這樣的模式確實是中國所獨有的。
他認為,國際上一些輿論對中國的批評其實屬於一種“對中國崛起的移情性焦慮”,美國的種種舉動更是體現了一種“戰略焦慮”。面對西方構建的這種意識形態包圍圈,中國建立自己的話語權很重要,但說到底還是要以時間換空間,中國的持續性強大將根本性地改變他們的觀念。
目前,全球已經有193個國家和地區已經出現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累計確診300餘萬人。自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至3月26日,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內,中國由確診病例高峰值81340人到基本控制疫情再到全面復工復產。可以說,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中,中國成功打贏了上半場。很多觀察家分析,中國“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從中得到展現。
何謂中國的“制度優勢”?楊光斌告訴記者,中國的制度優勢主要表現在“三個積極性”以及國家-社會的合作能力上。過去我們老講兩個積極性即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改革開放催生了新的社會階層,社會的積極性,比如各小區物業公司在抗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三個積極性的基礎上,國家-社會的合作治理至關重要,無論是微觀市場主體還是個人,都表現出與國家的高度的合作性。國家-社會的合作,是中華文明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催生的市場經濟也沒有淡化這一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