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兩岸學者:台灣文學的抗日意識與原鄉情懷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0-30 00:56:09


台灣作家葉芸芸(中評社 臧涵攝)
 
  霧峰林家後人、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會常務理事林銘鐔發表題為“日據時台灣第一才子林幼春”的主題演講,介紹了祖父林幼春不願在日本統治的強權下低頭,畢生追求漢文化的復興的民族情懷,他的作品歌咏抗日事跡,慷慨激昂。1902 年林痴仙、賴紹堯、林幼春決定共結詩社“櫟社”,1906 年櫟社正式組織化,成為日治時期台灣三大詩社之一。林幼春的一生中,主要致力於提倡詩文創作與文學結社,以保存漢文化種子,旨在日本統治日深的皇民化裡,以弘揚及保存漢文化為己任,使文化得以傳承與延續。

  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戚嘉林表示,文史不分家,文學反映當代歷史,“台灣文學”與台灣四百年信史同步,其中日據時期的抗日意識也反映了當時台灣的祖國認同。今天,台灣歷經“四百年融合、四百年血脈”,兩岸早已內化為同文同種血脈同源的中國人,是現狀也是現在進行式。換言之,與台灣最具血緣、地緣、歷史和文化等融合連結關聯的就是對岸內地,這也是為何日據時期,即使在日帝殘酷殖民統治下,台灣作家的抗日恴識與原鄉情懷就是具體的祖國認同,故斯時台灣作家視“台灣文學”為中國文學的一部份。

  “歷史的昨天,體現於今天,延續於明天,兩岸原本一體同屬一中是天經地義的事,兩岸終極一統也是天命所歸。因此,值此民族興振興的偉大時刻,在事涉國族認同的表述,我們應還原並傳承‘台灣文學’中抗日意識與原鄉情懷之祖國認同內涵,這是我們兩岸學者與作家在新時代的新時命。”戚嘉林說。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兩岸文化融合平台專家委員、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朱雙一發表題為“從兩岸共同抗日談到‘台灣悲情’和‘主體性’問題”的演講。朱雙一說,在與台灣各界的交往中,我們可以感受不少台灣朋友滿懷“悲情”,無可否認,在數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台灣人民曾有各種特殊的際遇。台灣和大陸是一榮俱榮、一衰俱衰的命運共同體。今日中國日益發展強大,像“乙未割台”這樣的悲劇就不可能重演了,如此也才能根本消除產生“台灣悲情”的來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