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台灣研究會於13日-16日在浙江湖州舉辦“未來四年台灣政局與兩岸關係”學術年會。(中評社 臧涵攝) |
兩岸關係發源於現實主義邏輯
他認為,自由主義、尤其是其中的新功能主義強調低政治領域(主要就是經濟)合作的“外溢”(spill over)效應,但它無法解釋為什麼兩岸經濟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已然如此之大,卻沒有外溢到兩岸政治和安全領域,“先經後政”“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路線圖並沒有按照預期得以實現。建構主義強調共有知識、文化和觀念對人的身份認同和行為的影響,而兩岸關係發展進程恰恰伴隨著島內民眾身份認同的異變。
王偉男認為,兩岸關係發源於現實主義邏輯,這種邏輯在兩岸關係發展的不同階段發揮著程度不同的作用。建構主義邏輯幾乎與現實主義邏輯同時起作用,同樣貫穿始終,但建構的主體與客體、方向與效果在兩岸關係發展的整個過程中發生了複雜變化。
他分析說,自由主義邏輯從1980年代開始顯現,但並沒有取得大陸方面所預期的邏輯結果,而且台灣方面也出現了一股強烈質疑的聲音。站在大陸的角度來看,無論是自由主義還是建構主義,都未能取得預期的成功。維繫兩岸政治現狀的內在力量,似乎只剩下現實主義邏輯了。
兩岸關係會重回現實主義?
那麼,兩岸關係會重回以現實主義邏輯為主導的互動模式嗎?王偉男認為,從二戰後世界政治的發展軌跡來看,這個推論不無可能。
他說,在整個冷戰期間,主導國際政治的基本邏輯就是現實主義,美蘇兩大集團之間的競爭,本質上就是以軍事、經濟、科技、同盟體系等為主要內容的實力競爭。在這期間,尤其在美國的西歐盟國當中,自由主義邏輯異軍突起,主導了歐洲一體化的整個進程,今天的歐洲聯盟正是這種邏輯的產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