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評社社長郭偉峰作主題演講 |
中評社北京4月9日電(中評社報道組)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暨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郭偉峰昨日出席中評創意工作室開幕式暨兩會報道慶功宴,以《我該如何存在》為題發表演講。郭偉峰表示,認識“存在”具有重要意義,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想和精神來源,存在才會有價值。中評社作為兩岸共同媒體,以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為目標,用文字創造中國歷史,具有非凡的價值。
郭偉峰首先提到紅遍中國大江南北的歌曲《存在》,認為與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存在》的每一句歌詞都體現出“矛盾”的意涵,強調自我陷入了困境,對“人應該如何存在”這一哲學問題不斷進行自我審視。
“我們無須認同存在主義,但是必須認識存在這一哲學概念的意義,對正準備走入社會和剛剛走入社會的青年人非常重要”。郭偉峰認為,對於人本身,除了物質的存在,更重要的是意識的存在。“如果我們把自身融入到存在的概念裡,就會發現人生非常豐富多彩,有多高的心,就能開拓出多大的成果。”
郭偉峰以新成立的中評創意工作室為例,認為一間普通的辦公室,在中評人加入了創意和耐人尋味的構思後,通過一張張歷史相片、一摞摞有故事的書籍,乃至於物品的擺設,構建出各種人與社會的關係,讓人們了解到中評以及創意工作室的故事。一批又一批來自北京及各地的各大高校小夥伴在此發揮創意,發現存在,與青年連接、與時代連接。於是就有了中評意識的“存在”概念,整個空間無限伸展,變得更加博大和豐富。
“因此只要我們懂得存在的意義,空間和時間都不再成為問題”。郭偉峰提到《詩經·關雎》,詞中描繪出3000年前中國北方的自然景象——那時渭河上長滿浮萍,流水淙淙,島上枝葉茂密,北方的自然景象就如同現在的東南亞一樣。然而通過詩經,不僅讓古代的渭河在文字裡留存了下來,更重要的是把先民生活乃至感情留在3000年來的民族文化空間中。
郭偉峰還分享了他年輕時在從事新聞工作中找到了存在的意義。他發現,記者能夠通過文字書寫歷史,成為歷史的創造者。今天的新聞,明天的歷史。從此以後,他專注於新聞寫作,定下了自己的終身目標,決定一輩子做一個新聞人。
這一思想也直接為中評社的誕生提供了指導思想。郭偉峰回憶說,26年前,兩岸關係陷入危急情況,究竟是用武力還是和平的方式解決兩岸問題,到了一個分岔路口。那時大陸要求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呼聲相當高,郭偉峰作為大陸首次訪台的記者,認為兩岸同胞血濃於水,不應從武力的路徑思考問題。於是他堅定了此生要以兩岸的和平統一事業為己任的信念。
“中評是爲兩岸和平而誕生,爲民族復興而存在!”郭偉峰如此強調。
他指出,現如今兩岸關係再度僵化,武統聲音甚囂塵上,兩岸關係何去何從的重擔壓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越是在這種時刻,中評社的存在才越有必要,越有價值。他強調,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想和精神來源,存在才會有價值。“那麼媒體人的新聞價值,在於能為中國歷史帶來什麼樣的存在,中評社堅定不移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以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作為媒體,就有了獨特的歷史價值”。
“中評社強調存在”。郭偉峰表示,正如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所說,“我思故我在”,中評社記者應該發揮“我問我存在”的精神,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以更好的發揮媒體人的價值和為社會貢獻力量,描繪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及歷史圖景。
最後,郭偉峰用屈原的《離騷》做結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評人將竭盡所能,為兩岸關係發展貢獻心力。
中評社創意工作室成員,中評社常務副社長、中國評論月刊總編輯周建閩,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暨執行長羅祥喜出席了開幕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