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8日電/受惠內地經費“過河” 中大與南非阿根廷等合作
國家推動香港與內地加強科技合作,除了宣佈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可直接申請中央財政科技計劃,解決以往科研資金“過河”問題外,更大力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讓本港科研成果於國際社會也步上新台階。中文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是率先獲科技部經費“過河”的受惠對象之一,實驗室主任林漢明認為,兩地共同推進科研,可更有效將成果推向世界;而實驗室成立以來,除可透過研究成果改善國家的農業及糧食狀況外,亦已先後與南非及阿根廷等地開展合作項目,讓國際上更多人得益。
該實驗室的科研與內地息息相關,例如其首任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辛世文,便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長年的緊密夥伴。
林漢明昨日亦介紹,其率領的團隊,便與華大基因研究院及中國農業科學院合作進行“尋找作物改良的功能基因”研究項目,在農作物資源中尋找控制主要農藝性狀的功能基因,並研究其分子機理,作為改良農作物的重要科學基礎,有關成果在作物耐逆、抗病和養分分配中起著重要功能,並已獲得多項國內外專利。
農業是人類糧食之本,相關科研項目更需要走出實驗室以造福社會。
兩技術“落地”內地獲採用
林漢明表示,實驗室現已有兩項技術成功“落地”於內地獲採用,涉及8,000英畝農地,已獲得100萬元人民幣經費,資金將用作聘請研究人員及進行基礎的研究項目,如植物激素研究,以及植物如何適應惡劣環境等。研究團隊未來研究的方向則以環境智能農業為主,如作物可以適應環境的變化的同時,亦可以保障糧食的安全性,預計日後可申請更多研究經費。
他又表示,在國家支持下香港能透過與內地加強合作,讓科研成果更能衝出國際,開拓更多國際合作機會,以其實驗室的農業研究為例,便獲得包括南非及阿根廷等國家的科研機構青睞,開展合作,希望改善農業環境,讓更多有需要的人受惠。
林漢明亦指,本港科研經費及研究空間有不少限制,例如研資局的優配研究金,每個項目3年批款額上限為120萬港元,僅足夠進行探索性的研究項目,若想進行大規模的研究,就需要申請國家研究經費。其實驗室過往便是透過中大深圳研究院提出申請,但因資金不能過境,導致研究人員每天需要抽時間往來深圳,影響工作效率。
他表示,其團隊上下對國家開放科研資金“過河”予香港高校及科研機構都深感興奮,雖暫未知各項中央科技計劃的申請詳情如限額及程序等,但其研究團隊已開始準備項目申請書,視乎項目名額,有機會先作內部評選,或盡可能將所有合適項目都報名。
他說,研究需要跨學科、跨院校合作,除了資金“過河”外,新政策可讓香港科研人員參與國家級重大研究,有助提升科研人員培訓及教育的水平,更有力吸納世界科研人才來港。
他建議特區政府及早配合政策,興建更多的研究中心,解決實驗室空間不足的問題,增強對國際科研人才來港的吸引力。
(來源:文匯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