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選舉政治因素。
辛翠玲指出,政黨於選舉中的各種政治互動是英國大選翻轉的主因之一。此項也是最難判斷的一點。選舉議題是流動的,各種突發事件、社會氛圍、國際因素等,各政治勢力的合縱連橫——政黨的選舉政治操作何時會有加分或扣分效應常非可預期。以英國大選為例,主要挑戰者工黨成功型塑議題,帶動氣勢,吸引選民;但政策說服力與可執行性受到選民較多的質疑;更甚者最後其蘇格蘭票倉被友黨瓜分,導致其最終落敗。
直至目前為止,作為挑戰方的民進黨在議題與意識形態的型塑主導上,是有相當成績的。觀察民進黨與學界、媒體、社運團體合作,經營公民意識四年來的成果,已不言可喻。三十五歲以下選民,在其成長時代、所經歷教育、近四年來的社會氣氛薰陶下,保守估計,六至七成的主觀價值與意識形態成功被塑造完成。三十五歲至六十歲的選民則因經歷較多的選舉、政治歷程,即便因某一議題或事件而產生看法上的影響,但不斷改變或再調整主張的可能性較高。至於高齡選民則多半維持其原有的意識形態與政治主張。
內部意識形態的型塑之外,在中美權力分庭抗禮的國際政治結構下,民調領先的蔡英文以維持現狀模糊規避兩岸問題的作法,又得到美國背書支持。與第三勢力之間的合作在吵吵鬧鬧之餘,尚無明顯的鷸蚌相爭之憂。整體觀之,民進黨的選舉政治操作至今似乎仍處於累積加分的狀態。
然而這並不代表民進黨的選舉政治無可議之處。以蔡英文在5 月5 日於工業總會,說明產業政策為例,即暴露明顯的立場矛盾現象。蔡英文於該演說中表明民進黨執政“不打房不支持豪宅稅”、“不支持證所稅與奢侈稅”,“不以公平正義損害效率競爭力”,顯然與民進黨一貫支持其外圍的社會運動團體的訴求相距甚遠。雖然她也承諾“不反對簽訂對外自貿協定”,“沒有阻礙市場開放”,卻放手讓民進黨“立委”擱置相關條例的審查,使得服貿貨貿遙遙無期。其他諸如農業與能源政策,雖然她以社運圈的主張為主張,但卻未能說明一旦執政,如何具體落實其主張。
(後方支援記者 高映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