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21日電/在企業和銀行接納人民幣為貿易貨幣之前,人民幣只是一種在中國國內使用的貨幣。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加快,如今人民幣已成為全球各國央行儲備庫中的一種貨幣,在國際化進程中邁出一大步,當中的發展和意義值得我們注意。
新加坡《聯合早報》12月20日載文《人民幣“入籃” 改寫全球金融秩序》,文章說,11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布,人民幣將被納入其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由此人民幣躋身美元和歐元等世界主要儲備貨幣之列。
此舉是人民幣作為國家貨幣在其國際化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同時也預示了作為整體經濟改革的一部分,中國將進一步放開國內金融市場和國際收支中的資本賬。
僅十多年前,人民幣的使用範圍基本僅限於中國境內,中國的對外貿易幾乎不用人民幣結算,境外的人民幣債券市場也不存在。
如今,超過四分之一的中國對外貿易均以人民幣結算。中國境內也推出了多種跨境資金流動計劃,允許外國投資者購買境內的股票與債券。同時,境外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允許自由兌換并用於貿易結算與投資。
人民幣加入SDR是中國多年來的宏願,如今終於現實,其背後包含多層次的意義。
首先,這顯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已經踏入一個新階段,也印證了中國迄今為止的金融市場改革是成功的。盡管人民幣到目前為止仍未能够完全自由兌換,但當前的進展可以讓市場更加堅信,人民幣勢必在今後幾年實現完全可兌換。
同時,這次入籃也是對人民幣未來長期發展的一顆 “定心丸”:即人民幣流動性充足,匯價表現穩定,屬於長期保值貨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