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過程中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儘管這段日子以來國際上的投資機構經常唱衰中國,但IMF、聯合國和昨天世行發布的報告都看好中國經濟,其他國家的經濟包括美國經濟都在往下調,只有中國經濟在往上調。”周曉晶說,IMF預測中國2016到2017年經濟增長分別是6.5%到6.2%,比年初的時候上調了0.2個百分點。
周曉晶表示,“三期叠加”第二期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中美在製造業方面的力量對比發生變化。金融全球化和經濟全球化遭遇暫時的挫折,逆全球化和去全球化正在對全球經濟走出蕭條產生深刻的負面衝擊。
周曉晶說,金融危機以後全球經濟開始衰退,在這時候美國率先提出全球經濟再平衡的概念。奧巴馬政府更是身體力行在美國推動了“重振製造業”的種種舉措,美國的再工業化。美國人在重新振興製造業方面的種種努力,正在改變全球的製造業版圖。
周曉晶表示, “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數”顯示,2016年排名前五個國家是中國、美國、德國、日本、韓國。全球製造業競爭力的表現主要是三個要素,一是人才,二是成本競爭力,三是勞動生產率,以此驅動製造業競爭力的重要的三大因素。在2010年、2013年和2016年三份報告中,中國製造業都排世界第一位,無愧於“世界工廠”的稱號。但製造業的發展越來越重視另外兩個因素,因為中國主要靠成本競爭力這個因素,人才和勞動生產率這兩個因素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美國在製造業方面的競爭力就在不斷的提高,每三年上升一名,從2010年第4名到2016年變成了第2名,預測到2020年,美國將在製造業的競爭力方面超過中國成為全世界第一。
周曉晶說,這種變化會引出下面這樣一個問題:無論是美國製造業的重新振興和中國的供給側改革,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全球環境,金融全球化和經濟全球化都遭遇了暫時的挫折,逆全球化和去全球化正在對全球經濟走出蕭條產生深刻的負面衝擊。
“美國在2008年以前幾乎20年的高速增長,中國過去改革開放30年的超高速增長,基本上都建基於和得益於全球化進程。現在出現的這種蕭條或者這種陣痛就是在高速增長之後要付出調整,這就是付出調整的代價。”周曉晶說,中國處在“陣痛期”,全球經濟也和中國經濟一樣處在結構調整的“陣痛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