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毅夫講述戰後50年到戰後70年的台灣(中評社 張爽攝) |
在對話環節,李義虎首先對汪毅夫會長來到北京大學演講表示感謝,“汪會長長期擔任對台工作的領導,也是兩岸關係研究的學術大咖。汪會長的觀點和學術著作在海峽兩岸有廣泛的影響。”
李義虎表示,汪會長的演講取了一個比較獨特的視角:戰後50年和戰後70年,這兩個“戰”是不同的“戰”,一個是中日甲午戰爭及抗日戰爭,这都跟日本有關,還有一个是中國的內戰。“從這樣的視角觀察研究台灣內部的變化、觀察兩岸關係的演變,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從獨特的視角、時間去看兩岸關係。”
李義虎說,汪會長講演的落腳點一個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台思想,一個是文化。“我同意汪會長的觀點,總書記的對台思想已經成了體系,應該更好地加以闡釋。”
李義虎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是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也是對台工作的最高掌門人,他是中央對台領導小組的組長,直接抓對台工作。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對台政策發表了非常密集的講話,次數和頻率可能超過以往的中共領導人,有人說他可能已經在不同的場合發表了將近30次對台的講話,能結篇的有28篇。在繼承以往中央領導集體的基本政策立場的同時,有很多都是習總書記自己的論述,這些論述從觀點、思想到話語都是全新的,是有創見性的。
“比如‘一個中國’原則、‘兩岸同屬一中’是黨中央一貫堅持的,習總書記繼承了這些觀點。他還提出了很多新的對台概念、論述,非常值得注意,比如‘兩岸一家親’的論述在兩岸有廣泛的影響,我們出台‘惠台31條’、落實同等待遇,就是在貫徹‘兩岸一家親’的方針。習總書記還有一個重要提法是‘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從民族血緣文化歷史去論述兩岸關係;習總書記還提出了‘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等論述。”
李義虎表示,習總書記說,“一國兩制”要結合台灣的現實情況,找到一個具體的實現形式——就是構建“一國兩制”的台灣模式,這個模式跟現有的港澳模式有區別,要單獨構建,是一個新的統一模式。
李義虎說,十九大報告把“一國兩制”理論和對台政策論述納入“十四個基本方略”中,“十四個基本方略”裡面包含“文化自信”的論述,也包含對台政策的論述,“總書記在對台政策方面裡面特別提到,兩岸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和他前面提到的‘文化自信’遙相呼應、非常一致。”
在談到認同問題時,節大磊說,青年人的認同轉變可能會對兩岸關係的未來造成很大影響。很多出生在台灣的年輕人,與他們的上一輩不一樣,跟大陸沒有很多聯繫,對大陸的認同沒有那麼強烈。這是近年來研究台灣問題、兩岸關係很重要的問題之一。
節大磊講了自己的親身經歷:“我在國外讀書的時候,室友是一個台灣人,我們住的是兩室一廳,兩個電話同用一個號碼,我的一個在外交部工作的同學去紐約出差,打電話給我,台灣室友接了電話。聽到對方說中文,這位在外交部工作的同學就問‘你也是中國人吧’,結果對方回答說,‘不是,我是台灣人’。外交部的同學提到這件事的時候非常憤慨。”
李義虎說,這種情況他在北大也遇到過。台大的學生來北大交流,前幾年都是說“你們大陸、我們台灣”,這幾年話語上明顯發生了變化,台灣學生會說“你們中國”,更誇張的是有人會說“這是我第一次出國”,北大的學生就問“你不是中國人嗎?來北京怎麼能叫出國呢?”
李義虎說,這種現象是預警性的,提示我們島內的文化生態、政治生態是需要去研究的。“台灣政治生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是選舉政治,還有民粹流行、統獨的問題等。民進黨在島內推進漸進式‘台獨’,修改歷史教科書,對年輕人是有影響的。但沒有所謂‘天然獨’,年輕人的認同都是通過後天的教育建構的。我們要重視這種情況,也要找到對策,要加強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