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華友鈷業的農業示範園裡,剛果大學生在學習農業生產技術。 |
中評社北京3月29日電/在越來越多的浙商眼中,非洲大陸正成為一片投資創業的熱土。帶上先進的生產設備、現代化企業管理經驗,他們到非洲創業創新,布局批發零售、建築、製造等產業。
本月初,浙江省商務廳出台《浙江省加快推進對非經貿合作行動計劃(2019-2022年)》,鼓勵和引導更多浙江企業家“走出去”,到廣袤的非洲大陸上去,與非洲國家政府和市場主體互利合作。
計劃提出,力爭到2022年底,浙江省對非貿易總額達到400億美元,對非累計投資力爭達到40億美元,支持企業在重點領域打造一批合作發展示範工程、示範項目。省商務廳負責人表示,加快推進浙非經貿合作,是浙江省貫徹落實中非合作“八大行動”的重要舉措,也是浙江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現實需要。
浙非經貿合作將會怎樣改變浙江和非洲?從省商務廳發布的浙非經貿合作十佳案例和戰略平台等獎項中,不難一窺究竟。
浙江產業
填補非洲空白
深耕非洲市場10餘年,華立集團的抗瘧藥如今已在非洲銷售2500萬人份,也因此入選了此次的浙非經貿合作十佳案例。
早在2006年,華立集團的抗瘧藥“科泰複”最先在烏幹達、塞內加爾上市。彼時,許多非洲窮苦百姓飽受瘧疾之苦,卻因缺乏相應的藥物,病情無法控制,其中包括不少婦孺老人。
“科泰複”上市後很快以其低價高效,成為當地百姓口中的“中國神藥”。華立集團董事長汪力成介紹,次年“科泰複”又進入全球基金推薦採購抗瘧藥產品名單。如今,華立的抗瘧藥產品已覆蓋非洲27個國家。
眼下,華立集團又邁出了新的一步,從“產品進非洲”走向“產業進非洲”。去年,汪力成在非洲考察後決定在2019年啟動建設規劃占地面積約10平方公里的北非工業園。這一園區預計吸收300家製造業企業,涵蓋服裝業上游產業、汽車零部件產業等,目標是帶動非洲8萬人就業。
“非洲大部分國家百廢待興,工業基礎極為薄弱。”汪力成說,而浙江在日用品、紡織品、小五金等輕工消費品領域的產能大、競爭力強。這就意味著,浙江在日用品、紡織品、小五金等領域的“富裕產能”,在非洲不少地方還能“填補國家產業空白”,所以雙方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當然,浙企在非洲投資不是轉移落後產能,更不會帶去污染。”紹興米娜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魏長軍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在埃塞俄比亞的Sebeta市,他和當地合作夥伴建設了占地156畝的印染廠,採購的設備全都來自國內外的知名品牌。不單如此,這一印染項目還配備了一套符合歐盟標準的污水處理設備,可日處理污水2500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