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毛盛勇:一季度GDP降6.8%平常心看待
http://www.CRNTT.com   2020-04-18 00:15:57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中評社 張爽攝)
  中評社北京4月18日電(記者 張爽)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在國新辦記者會上表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因為疫情短期的衝擊就發生變化,一季度經濟總量下降6.8%,我們要用平常的心來看待,要綜合疫情衝擊、外部環境變化、自身產業體系優勢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來看。

  英國金融時報記者:我有兩個問題。首先,第一季度經濟退化是否影響了2020年的小康社會目標,和2010年來比,2020年國家生產總值可不可以達到一倍?第二個問題,關於經濟增長標準的問題,之前有專家提到相對經濟增長這個概念,請問您是否覺得我們應該放棄目前的經濟增長目標?謝謝。

  毛盛勇:謝謝您的提問。一季度增速還是要客觀來看,不要把今年的經濟增長情況和常規年的問題簡單比較,因為今年新冠疫情突如其來,而且影響較大,不能簡單地比,我們還要以平常心看待一季度經濟增長。

  第一,要看到疫情嚴重衝擊的影響。新冠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大、防控強度最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對這麼大的疫情,黨中央堅持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擺在第一位,採取了強有力的防控措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比較好地控制住了疫情傳播,減少了數以百萬計的感染,挽救了大量同胞的生命,當然也不得不付出一些短暫的經濟代價。

  第二,要看到全球經濟貿易大幅度下降的背景。疫情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蔓延擴散,現在全球跨境投資、貨物貿易和人員往來大幅度減少,一些國家機構紛紛下調增長預期,在這個大背景下,中國很難獨善其身。

  第三,要看到中國整個產業體系的優勢。中國產業生產能力比較強大,配套設施有較強優勢,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獨特作用。同時,這種能力不僅沒有受到疫情衝擊,而且在疫情中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儘管速度下來了,但是整個產業體系並沒有受到衝擊,整個生產能力沒有受到影響。社會生產體系是健全的,生產能力是充裕的,經濟恢復產能就能逐步釋放出來。

  第四,要看到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變。疫情是突發公共事件,支撐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條件和基本因素沒有變。中國市場規模大、成長 快、潛力充裕的基本特點不會改變。從要素支撐來看,產業基礎比較好,配套能力比較強,勞動力比較充裕,人力資本不斷積累,還有物流、交通設施等效率都比較好,這些能夠有效支撐經濟的中長期增長。同時,持續不斷深化改革開放,推動創新,不斷激發經濟的內生動力、潛力和活力。所以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因為疫情短期的衝擊就發生變化,一季度經濟總量下降6.8%,我們要用平常的心來看待,要綜合疫情衝擊、外部環境變化、自身產業體系優勢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來看。

  另外,關於全面小康的問題。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經過這麼多年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總體而言,我國已經基本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當然還有一些短板,最大的短板就是脫貧攻堅。所以現在全黨全國的工作重心放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上。脫貧攻堅順利推進了,這個仗打贏了,我們全面小康社會目標實現得會更好,全面小康就更有質量,更經得起歷史檢驗,更能讓人民群眾滿意。

  從全球範圍來看,中國經濟在IMF預測的結果中略好一些,但整體來看,全球都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和衝擊,這就說明,全世界確實是一個“地球村”,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病毒是全人類共同的敵人。在這種情況下,全球要加強疫情防控的國際合作,盡可能在短時間內控制疫情、加強研發、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世界經濟盡早回到正常的軌道上來。謝謝。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