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新辦舉行博物館改革發展《指導意見》新聞發布會(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5月26日電/據中國文化報報道,為持續推進我國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等9部門印發《關於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5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關強作主發布,介紹相關工作情況,並與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司長李宏、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羅靜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關強介紹,《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特色鮮明、體制完善、功能完備的博物館事業發展格局,博物館發展質量顯著提升,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服務人民美好生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中的作用更加彰顯。到2035年,中國特色博物館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館社會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館強國,為全球博物館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作為新時代博物館行業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指導意見》從“總體要求”“加強分類指導,優化體系布局”“夯實發展基礎,提升服務效能”“創新體制機制,釋放發展活力”等5個部分21個方面提出具體舉措,涉及博物館事業發展的各個方面。
關於《指導意見》的亮點和創新點,關強介紹,一是堅持改革創新。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上下聯動、橫向聯合,鼓勵先行先試,破除體制機制束縛,釋放發展活力。二是堅持統籌協調。統籌不同地域、層級、屬性、類型博物館發展,提高博物館內部管理和外部治理水平。提高博物館公共服務均等化、便捷化、多樣化、個性化水平,實現博物館高品質、差異化發展。如實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計劃,重點培育10家到15家代表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引領行業發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館。三是堅持開放共享。營造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通過區域協同創新、社會參與、跨界合作、互聯網傳播等方式,促進資源要素有序流動,優化資源配置,多措並舉盤活博物館藏品資源。如實施“博物館+”戰略,促進博物館與教育、科技、旅遊、商業、傳媒、設計等跨界融合。
在問答環節,關強等從優化體系布局的角度回答了記者關於全面推進博物館事業的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升博物館的文物保護能力、陳列展覽質量,開展博物館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加強體制機制改革的創新探索等方面的提問。
在回答關於博物館如何創新體制機制、釋放發展活力,進一步發揮公共文化服務功能的問題時,李宏說,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和社會影響力日漸凸顯。推進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的深化改革,目的是為群眾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務。一是推動博物館更好地服務基層。推進博物館與城鄉公共文化的設施合作,助力各類公共文化新型空間的打造,增強體驗感和互動感,推動博物館虛擬展覽進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服務15分鐘城市生活圈,增加博物館展覽教育活動進鄉村的頻次。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博物館錯峰延時開放。二是搭建社會參與的平台,增加服務供給。推動博物館的公共服務市場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展覽、教育和文創的開發,鼓勵地方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項目補貼、以獎代補等形式,支持非國有博物館持續發展。同時在加強監管、防範風險的前提下,鼓勵社會資本以直接捐贈、設立基金會等形式支持博物館的發展。三是大力發展數字文化服務。疫情發生以來,公共文化通過數字化服務,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要繼續推進博物館大數據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博物館的雲展覽、雲教育,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博物館傳播體系。四是繼續完善理事會制度。建立健全權責對等、運轉協調的決策執行和監督執行機制,不斷提升博物館的管理水平和服務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