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6日電/據光明日報報道,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對俄羅斯實施了進攻性經濟制裁,這一做法已經損害了全球共同發展的利益。
美國經濟制裁的兩種政治效用
經濟制裁是一個或多個國家(實施國)主動發起,通過剝奪另一個或多個國家(目標國)某些經濟利益的方式懲罰目標國,並使其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實施國的目的。經濟制裁除具有經濟效用外,還有兩種政治效用。一是“工具”效用,即經濟制裁作為一種能使目標國政策發生改變的工具,可以滿足實施國的政策要求。二是“表達”效用,即經濟制裁作為一種能夠體現偏好的表達,表明實施國的政策立場。美國是歷來採取經濟制裁措施最多的國家,且越來越頻繁。1945年至1969年間,美國實施制裁46次,平均每年1.8次;1970年至1989年間,美國實施制裁88次,平均每年4.4次;1990年至1998年間,美國實施制裁48次,平均每年5.3次。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了規模空前的制裁,新制裁措施超過5000多項。毫無疑問,這一力度刷新了歷史紀錄。
美國對俄羅斯的制裁包括貿易制裁、金融制裁、個人和企業制裁、科技制裁。制裁的經濟目的很明確,那就是給俄羅斯帶來巨大的成本,使其在經濟、金融和技術上進一步受到孤立。
除常見的政治目標外,美國將此輪制裁的目標直接與國際體系掛鈎,宣稱俄羅斯對二戰以來建立的國際規則形成了挑戰,應將俄羅斯從國際體系中孤立出去。美國極力利用世界貿易組織炒作政治熱度,孤立俄羅斯,同時給其他世貿組織成員施加壓力,迫使其選邊站隊。在具體做法上,美國停止了“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即世貿組織的最惠國待遇;要求暫停俄羅斯在世貿組織的成員地位,或將俄從中驅逐;試圖推動形成一個對俄“全球性回應方案”。
經濟制裁的目標很難實現
俄羅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反制裁能力。2014年,克里米亞公投事件後,美國對俄羅斯實施了大規模經濟制裁。俄羅斯應對制裁的有效經驗之一就是發展國內經濟。例如,俄羅斯農業領域實現了進口替代,2014年俄農產品和食品進口減少,而同年農業總產值增長,二者剛好實現平衡,進口下降所產生的市場空間完全被國內生產所填補。如今,俄羅斯已經成為農產品出口國。
經濟制裁是一種目標較為複雜的限制性經濟行為,其有多大效果一直備受爭議。即使經濟制裁對目標國經濟產生了嚴重影響,也不等於制裁是成功的,還要看政治目標是否實現。有研究表明,20世紀70至90年代間,美國經濟制裁行動的成功率僅僅為20%。
經濟制裁目標的設定與經濟制裁是否成功關係密切。當制裁的目的為輕微改變他國政策時,一般成功率較高。而當目標要求更高時,失敗率會上升。美國企圖借助俄烏衝突重塑國際體系,造成國家間陣營對立,成功的可能性並不高。首先,美國在國際體系層面驅逐俄羅斯的要求不合規,手段無力,缺乏共識。其次,制裁的不合規性令國際組織保持謹慎中立的立場,世貿組織總幹事伊維拉多次強調和平解決衝突的重要性,對農產品、食品以及能源價格上漲表示擔憂。最後,隨著制裁時間的拖長,各國經濟受到的損害加大,維護國際體系、解決現實問題將成為首要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