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31日電/據工人日報報道,據多家媒體報道,近來不少地方興起“後備廂經濟”:每逢夜幕降臨,一輛輛私家車整齊停靠在商圈、寫字樓外的空地上,車主們在精心裝飾的後備廂裡擺上鮮花、首飾、美食、創意盲盒等消費品供市民選購,琳琅滿目的“後備廂集市”吸引著市民的目光。
作為一種新興經營方式,“後備廂經濟”的參與者或是利用業餘時間增加收入的人,或是初次創業的青年人,他們主動參與到城市“夜經濟”中來,既給消費帶來新鮮體驗,也為自己的生活增加了新的可能。由於經營方式新穎靈活,又適應市民夏日休閑消暑需求,“後備廂經濟”還讓城市多了一份煙火氣。
“後備廂經濟”看似“小天地”,卻不失為當下挖掘潛力促消費穩就業背景下的一種新作為、新嘗試,這不僅可以適當減輕經營者的房租壓力,打破經營空間限制,提高商品銷售成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商品和服務消費需求,實現了多方共贏。時下,穩住消費基本盤,穩住更多消費服務市場主體,各地諸多商家都在積極作為和探索,比如不少商家在當地暫停堂食後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外賣方面、開啟了“擺攤”模式。對類似的自救,有關方面不妨給予扶持,引導市場主體有序開展促銷活動,提升居民消費便利度,激發更多消費潛力。
當然,在給予“後備廂經濟”等肯定與包容的同時,必須正視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由於這一經營模式有著極強的流動性,一旦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商品質量問題等消費糾紛,消費者很可能會面臨“找不到人”或“無處說理”的維權困境——有的不良商家可能趁機銷售假冒偽劣食品或商品;占道經營等也會影響交通秩序或公共衛生狀況,等等。
“後備廂經濟”不是法外之地,針對這一經營模式下可能出現的問題,有關方面應增加預見性,打好監管服務提前量,通過強有力的監管服務保證其健康有序發展,讓商家與消費者都能更好地享受其釋放的紅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