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6日電/據人民日報報道,8月30日至9月2日,全國台聯組織的“兩岸媒體人黃河行”活動走進寧夏回族自治區,讓人感受到了黃河溫厚深情的一面。黃河流經寧夏沒有水患,只有恩澤,成就了寧夏“塞上江南”的幸福。在寧夏常聽到人說“川區”,就是指黃河水流經的地區,“川區”意味著寧夏大米、黃河鯉魚和較高的教育水平。在“川區”吳忠市采訪,當地人指著36米高的黃河母親雕像說:“我們的黃河母親是最美的母親。”雕像平展雙臂,一手稻穗,一手竹簡,身姿綽約,長裙在浪花上搖曳,是吳忠人對黃河的贊美。《台灣導報》記者彭後磷說:“我一路上都在想怎麼寫黃河,黃河的形象和精神都太豐富了,我可能要用一整版才能表達出來。”
水
吳忠市下轄的青銅峽市,名氣大過吳忠市,因為它是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工程青銅峽水電站所在地。水電站結束了寧夏2000年無壩引水的歷史,將農田灌溉面積從140萬畝提高到650萬畝。青銅峽還用發電點亮了寧夏,直到上世紀80年代都承擔著寧夏八成的發電量。當地百姓是知感恩的人,一句“天下黃河富寧夏,富根就在青銅峽”被感念至今。
青銅峽大壩的一側建有寧夏水利博覽館,從黃河流經寧夏的路徑、開端於“秦渠”的古代引黃灌溉歷史到青銅峽的建設過程,講述了人與黃河的千年故事。在水電站大壩一側,有一塊樸素的立牌,上面的照片是一位書卷氣的男子,他是設計青銅峽水電站的總工程師萬宗堯。萬宗堯畢業於北京大學,後出國留學,本是天之驕子,卻於1970年英年早逝。雖然他已離世超過半個世紀,但青銅峽沒有忘記他,也沒有忘記1958年水電站開工後,從全國各地來參加建設的上萬青年男女。有台灣媒體人在當年的實物和照片前感慨:“我了解了大陸常說的‘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什麼意思了,那個年代條件那麼差,大陸先想的是建這麼大的水利工程,這就是辦造福百姓的大事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