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9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1989年,台灣知名女作家三毛返鄉尋根。在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小沙的祖屋,她祭祖訪友,將一杯故鄉水飲盡,離別時哭倒在船上,感嘆“此生無憾”。此後,她多了個與故鄉相連的筆名“小沙女”。
“小沙女,兩岸情”三毛故鄉情雲上研討分享會、“萬水千山故鄉情”攝影展近日在舟山定海小沙三毛故里舉辦。三毛家人、生前好友、兩岸書迷和媒體人匯聚一堂,共同重溫三毛文學世界中的人文精神和兩岸情懷。他們紛紛表示,三毛的文學作品數十年來風靡兩岸,成為緊緊連結兩岸的文化紐帶。“我們不會忘卻三毛,因為我們永遠都希望留住兩岸的鄉愁和鄉情。”
游子情深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由三毛作詞的《橄欖樹》在兩岸傳唱不絕,道出游子心底鄉愁的召喚。三毛曾說:“心若沒有栖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中華故土與傳統文化,正是三毛心靈的寄托。
據台灣友人回憶,三毛讀書很雜,但最愛的還是中國古典文學。三毛曾說,中國人一定要看《紅樓夢》和《水滸傳》。不管到哪裡住,這兩本書她都一直帶著,反覆地看。
“三毛雖然特立獨行,但身為中國人,從小受到傳統教育的影響,她對父母很孝順,對我們兄弟姐妹也非常疼愛……”“她很認真地讀古書,她的文學造詣,也是因閱讀無數而累積起來的……”身在台灣的三毛姐姐陳田心、弟弟陳傑和侄女陳天慈,以視頻連線的方式,講述起三毛生前的故事,並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
聯結兩岸
20世紀90年代初,台灣旺旺中時媒體集團《中國時報》社長王綽中恰好在北京駐點採訪,親身感受了從台灣席捲到大陸的“三毛熱”,由此體會到兩岸間緊密的文化紐帶和血脈相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