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智庫研究”欄目刊登了《“美國在台協會”與美國對台“公共外交”》一文,作者沈惠平(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教授、博士)、曾楊雪(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碩士研究生)認為,中美建交後,“美國在台協會”一直是負責美國對台“公共外交”的執行機構,其實施對台“公共外交”的主要機制與路徑如下:一是拓展“富布賴特計劃”等交流計劃,二是透過深化美台文化教育交流活動輸出美國文化,三是針對台灣青年學生實施“美國教室”等項目,四是聯合台灣當地力量建立“美國資料中心”網絡,五是在網絡空間中積極贏取台灣網民的關注。美國政府透過“美國在台協會”實施對台“公共外交”主要出於以下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向台灣民眾灌輸美式價值觀,二是把台灣當作對付中國大陸的“棋子”,三是服務於美國的戰略利益。簡言之,中美建交後,“美國在台協會”開始承擔美國對台“公共外交”的職能,向台灣社會和基層民眾宣傳美國文化和灌輸美式價值觀,進行意識形態滲透。這已經致使台灣當局及社會產生“美國情結”,並對兩岸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本期“智庫分析”欄目刊登了《淺析中期選舉後美國涉台的新特徵與風險動向》一文,作者黃繼朝 (深圳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特聘研究員,台灣法研究所副所長)、 袁新禾(中國農工民主黨廣東省委員會幹部)認為,美國中期選舉後,共和黨重新奪回國會眾議院,使得美國政治權力結構發生一定變化,這也對美國涉台政策帶來了一系列影響。從中期選舉後美國涉台的新特徵來看。首先,美國涉台可能出現“府會分離”特徵,政府與國會在介入台海問題上將呈現出一定落差。其次,美國涉台“國會核心化”特徵將進一步凸顯,國會驅動下的局部風險依舊突出甚至可能更顯著。再者,中期選舉後美台勾連的整體聯動效應有可能下降,從而為兩岸關係緩和帶來契機。此外,中期選舉後美國涉台還可能存在兩大風險動向:其一,美國會的涉台立法提案將可能在數量與危害“質量”上都有新的突破。其二,美台“國會外交”預計將整體升級,美國會議員竄訪台灣在頻率與層級上預計都將有所提升,並且產生外溢“激勵”效應。
本期“智庫視野”欄目刊登了《銀行業動蕩深刻影響美國經濟》一文,作者馬雪 (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副研究員)認為,近期銀行業的動蕩揭示了目前部分美國銀行所面臨的困境,加劇了金融恐慌情緒,央行的救助措施並未完全平息動蕩。由於不確定性,美國銀行可能會裁員以應對困境;美國企業可能不會繼續招聘或投資;美國家庭可能會變得更加節儉,更多儲蓄而減少支出。這些反應的纍積可能會中斷經濟擴張,增加了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可能性。經過美聯儲和美國政府的干預,穩定銀行系統和投資者不確定性導致的市場波動之後,美國經濟前景現在取決於兩個因素:市場信心和美聯儲利率政策。
本期“智庫透視”欄目刊登了《菲美軍事合作新態勢:從倒退走向強化》一文,作者彭念(海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副研究員、區域國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南盟國家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賈圓圓 (海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筆譯2022級碩士生)認為,自小馬科斯上台以來,菲美軍事合作突飛猛進,主要表現在頻繁的高層互訪、新增軍事基地、擴大軍演規模等。菲出於藉美國軍援提升軍事實力以及在南海應對中國威脅的戰略考慮,主動尋求強化對美軍事合作,美國則試圖以深化軍事合作來鞏固美菲軍事同盟,以便更有效地應對中國海上崛起。菲美軍事合作給中菲關係帶來挑戰,同時也給南海局勢增添不穩定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