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王信賢。(中評社 張嘉文攝) |
中評社台北11月8日電(記者 張嘉文)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王信賢8日在馬英九基金會舉行的“馬習會三週年政策研討會”表示,面對對岸的各項“磁吸”措施,我們發現政府多是“這不准、那違法”的膝躍反射回應,如對岸“三十一項措施”,政府雖提出反制措施,但多被解讀為多負面懲罰而少正面勸誘,同樣在“居住證”議題亦然。此不僅無助問題的解決,反而會讓民眾認為政府對兩岸事務的治理能力不足,進而擴大民眾與政府的矛盾,因此,政府回應應著重“正面勸誘”而非“負面懲罰”。
馬英九基金會7、8日兩天在台灣大學法學院舉行“馬習會三週年政策研討會”,探討兩岸關係何去何從,今天進行第二天議程,第一場是探討兩岸經濟社會方面,由前陸委會副主委、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林祖嘉主持,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王信賢,以“兩岸社會文化交流與政策互動”為題引言。
王信賢表示,2016年是兩岸青年交流的轉捩點,整體來看,陸生來台交流的人數由盛轉衰,但台生赴陸交流的人數卻不斷增加,突顯兩岸青年交流的場域逐漸向中國大陸傾斜。在兩岸關係處於僵局之際,中共刻意對陸生來台加以限制,並藉由提供台生赴陸進行各式各樣的暑期交流活動、企業實習的機會、放寬台生赴中國大陸高校就讀的門檻、就業創業優惠措施等方式,且給予交通、生活費用、活動費用等補貼,提高台生赴陸交流的意願,使得近兩年來,兩岸青年交流呈現台灣冷淡,大陸熱絡的景象,局勢有所反轉。
王信賢說,正當兩岸學生交流人數持續緊縮之際,近來大陸由“國安”、宣傳部門透過央視大肆報道台灣情治人員吸收陸生間諜事案,在兩岸民間引發熱議,此舉也嚴重影響陸生來台意願。
反觀台生赴陸交流的人數沒有減少反而有增加的趨勢,根據陸委會統計,自2011至2017年,每年赴陸求學的學生人數分別為1433、1858、2314、2259、2137、2183、2567人。在企業實習方面,在大陸政府 “鼓勵” 下,許多企業積極配合,甚至補助食宿費用、享有實習津貼以及高額獎學金,而在Fintech、網路與傳播等相關行業,更吸引台灣年輕學子的目光。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兩岸青年交流的主導權慢慢往中國大陸方向滑動。
王信賢表示,由近期大陸對台社會文化政策可看出,對青年世代、高端人才的吸引是其重心,跨部門、從中央到地方,各項優惠措施推陳出新,也讓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左支右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