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中評社 雷明正攝) |
中評社台北11月5日電(記者 雷明正)針對美國總統選舉後美中之間的貿易戰,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認為,抑制中國已經成為美國跨黨派的共識,因此無論大選結果如何,美中經貿長期對抗的趨勢已經不可避免,但方向上恐怕會有調整。
政治大學國關中心5日早上舉辦“美國總統大選後國內外發展走向”座談會,由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主持,與談人有“中研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林正義、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黃介正、政治大學國關中心副主任楊昊、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中以及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盧業中。主要會談議題是“大國關係與對外政策走向”以及“美國政經發展走向”。
劉大年表示,壓制中國威脅已經成為美國跨黨派的共識,所以美中貿易戰還會持續,但是方向上恐怕會有調整。
拜登如果當選,劉大年認為,美國依舊會追求美中脫鉤以及對中國技術和投資的防範,另外也會要求中國繼續履行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定;另外,會針對補貼、公營事業以及網路安全等主題,推動與中國第二階段的貿易協定。
針對中國加徵關稅部分,拜登立場有所不同。劉大年指出,他過去曾多次指出對中國全面加徵關稅,對美國消費者及產業傷害也很大。但無論大選結果如何,美中經貿長期對抗的趨勢已經不可避免。
劉大年分析,美中貿易戰後,跨國企業就評估降低對中國的生產依賴,在新冠肺炎後更加深這些企業的決心。未來中國在全球製造的角色勢必會式微,但長期作為全球工廠的角色並非短期內就可以被取代。中國供應鏈未來依舊會有影響力。
劉大年說,中國在供應鏈的角色逐漸降低,未來幾年經濟成長可能會創新低;不過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市場消費潛力不容忽視,各國還是不會放棄。未來可能會形成製造跳過中國,但持續深耕中國大陸的內需市場。
至於台灣,劉大年表示,2016年特朗普利用全球化訴求入主白宮,並且展開美中貿易戰抑制中國經濟成長,對於其他國家也許比較有利。然而貿易戰會助長全球貿易保護主義興起,對於出口導向的台灣會比較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