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規定台積電在大陸生產的產能只能占總產能的5%。林祖嘉說,馬政府也要求台積電要相對投資,就是在大陸投資生產規模擴大時,在台灣的生產規模也要跟著擴大,這樣就可以保證最關鍵競爭力留在台灣,但這次台積電到美國去,目前看起來和當時狀況很不一樣。
林祖嘉說,當台積電在美國加大力度投資時,如果同步在台灣也做同樣規模的投資,那就沒有問題,表示基礎還留在台灣,但現在看來並非如此。而當前國際經濟並不好,晶圓的生產量開始減少,會不會導致台積電規劃在美國設立3奈米廠後,在台灣的設廠會不會因此而減緩,或者說本來規劃要生產5奈米的廠,回去生產20奈米去了,這些都是後續值得觀察。
至於拜登針對台積電在美國設廠,宣示美國的製造業將重回龍頭一事,林祖嘉說,台積電的製造人才移轉到美國,由於目前看來過去的工程師數量沒有非常多(台積電對外表示500人),應該還不至於對台灣太刺激,但比較擔心的是3奈米技術過去美國後,會不會因為這樣而讓技術外流,他希望是不會,因為如何把先進技術握在手中,這很關鍵。
談到中美對抗局勢下,連台積電都不得不選邊站的狀況,林祖嘉說,這問題大概不止台積電會遇到,半導體上游的設計業,下游的封裝業,大概未來都會碰到同樣的問題,這很麻煩,當國際政治板塊被迫分開以後,很多台商就被迫選邊站,台積電因為夠大,所以可以去美國,可以去日本,同時也可維持在大陸的業務,但其他相關的小廠,就被迫只能到選一邊。就如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所講的,全球化已死,很多時候廠商因政府的政治力量被迫選邊,上下游廠只能跟著過去,這對台灣長遠發展來講絕對是不好的。
林祖嘉強調,當台積電過去美國後,上下游的供應鏈廠商未來一定會逐漸移過去,對台灣來講,當然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發展,因為如果國際市場需求很大,轉移出去一部分的廠商,台灣的半導體地位就不會被取代,但如果國際市場開始萎縮,在台灣的廠商還一直外移,台灣自然就被削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