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聖”許慎,編撰了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中評社 李娜攝) |
中評社漯河4月2日電(記者 李娜)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從我們使用的文字——漢字發展來說,漢字從殷商甲骨文發展至今約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漢字字體從甲骨文到近現代簡體字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演變。這些方塊字,更像是一幅圖畫,圖中的每一部分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海峽兩岸一水之隔,使用字體都有繁簡之分,一個漢字更可有不同的念法,河南人有河南人的念法,台灣人有台灣人的念法。
想要近距離感受漢字的魅力,了解漢字文化,不得不提起“字聖”——許慎。
許慎(約58——約147),字叔重,漯河市召陵區人,東漢時期著名經學家、文字學家。他歷經三十年時間編撰了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使中華漢字的形、音、義趨於規範和統一,也被尊稱為“中華漢字始祖”。
位於河南漯河市的許慎文化園便是依托許慎墓規劃建設而成,以展示漢代建築和漢字文化為主要特色。採訪團從園內漢字大道拾級而上,感受漢字字體的演變歷史,從商代甲骨文到一直到如今常用的字體之一——宋體。據景區講解員介紹,宋體是由南宋著名奸臣秦檜發明的,原本叫“秦體”,但因秦檜陷害忠良,為世人所唾棄,後人更名為“宋體”。
記者還聽到一個有趣的故事,“奸(jian)商”原本是一個褒義詞,讀作“尖商”。據說是一個有良心的商家給顧客量米時為了足稱,舀米的碗舀起米來一定要冒尖,故稱“尖商”,哪知道最後傳下來卻成了貶義詞“奸商”。
“豫來豫好•快樂中原行”兩岸媒體聯合採訪活動於3月30日正式啟動,本次活動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主辦,河南省政府台辦宣傳處處長劉雋帶隊,讓兩岸記者走進中原大地,親身感受中原文化,以及河南獨特的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追尋豫台之間的根親淵源,促進兩岸文化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