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克魯茲提名前惠普CEO菲奧莉娜(Carly Fiorina)的行為也十分不智,甚至和當年里根提名賓夕法尼亞參議員理查德·施維克不相上下(當時里根是新保守主義的擁護者,而施維克更傾向民主黨的自由主義,兩人甚至在提名前並不認識——譯者注)。里根為了平衡票源的願望適得其反,他的鐵杆支持者們無法接受里根居然提名了一個立場傾向自由主義的副總統候選人。同樣對克魯茲來說,因為總統選舉對手很可能是希拉里(Hillary Clinton),因此就提名一位女性作為副總統候選人以顯得更為親民,這也同樣是荒唐的。
更有甚者,任何粗通美國政治史的人都知道,副總統的提名是留到提名大會上的最終決勝牌。總統和副總統彼此恨之入骨,卻能夠彼此妥協贏得黨內提名最終入主白宮的例子,在美國歷史中實在不勝枚舉。對克魯茲來說,在於克利夫蘭舉行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尚未召開前便拋出副總統牌,可謂選舉過程中的重大失策。
最後,克魯茲的競選團隊清楚地了解,只有在共和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代表們投完票,整個黨內提名過程才宣告結束,而在很多州內,他們的代表策略十分精妙。但如果真正想要黨代表們做出違背各州黨團初選結果的決定,候選人如果不被人熱愛,那麼至少要被人喜歡。退一步說,這不是克魯茲的強項。在現實中,前白宮發言人約翰·博納(John Boehner)在本周稱克魯茲為“撒旦”,他說:“克魯茲是我所共事過的人中最大的混蛋。”為了討得各州民眾的歡心,克魯茲卻犧牲了自己在華盛頓高層的支持,這對於一個以傳統方式尋求總統提名的競選策略來說代價過於高昂。
自從出現多位候選人在全國代表大會上競逐黨內提名的格局以來,我就一直支持這樣一種觀點,即無論各州的黨團初選結果如何,政黨都應有權制定本黨的規則並選出本黨的總統候選人。政黨的總統候選人提名最終應該是一個黨內程序而非公眾程序。應由政黨領袖們——無論是參議員、州長或是眾議員——主導總統候選人的提名,也正是他們會和最終選出的總統一起治理國家。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對究竟誰可以獲得本黨的提名參選總統有深入嚴肅的考量。克魯茲想要更上層樓就必須獲得黨內領袖們的支持,而黨內精英們顯然並不買克魯茲的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