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女工》被譯為數國文字出版 |
為解開富士康“疑雲”做出大量努力
2010年,“富士康事件”持續發酵,一系列工人跳樓死亡或重傷引起社會關注和熱議。工人怎麼了?工廠怎麼了?帶著一系列問題,潘毅聯合兩岸三地學者做出一份超過7萬字的調查報告,列舉了富士康“六宗罪”,為解開富士康“疑雲”做出大量努力。
儘管“富士康事件”過去多年,但潘毅卻未曾停止過關注和討論。她的研究方法是,抓住中國當下重要的社會議題,經過內部的討論後,進而形成長期的研究。“我與我的學生在做研究時,不僅是停留於學術領域,而是要去碰真問題。”潘毅要走的,是一條“非主流”的學術道路。
潘毅還有個不成文的習慣,她將自己的學生“趕”到基層,“讓他們去工廠,去工地,去做實地做考察研究”。她希望自己的學生畢業以後也能夠服務基層,正因如此,她與學生們產生了共同的理念:“不能讓學術脫離社會”。
內地農民工條件確有改善
潘毅認為,與過去相比,現在內地農民工的就業條件確實有所改善,比如勞動時間,比以前大幅減少了;從第一代農民工到新生代農民工,工資上也有很大提升。不但如此,就連宿舍的條件也改善了許多。讓她感到欣慰的是,中國六十年代走的是一條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工業化的基礎是可以在農業的基礎上一步一步的往前走,這些是社會主義留下來的一些好傳統”。
“世界工廠下新工人的問題男女都有,早期工業化的過程中,引進大量外資企業,企業主最喜歡用的就是女工,因為要快、要準、要聽話,電子行業尤其如此。”由於女性工人靈活心細,在服裝業、玩具、電子行業,女性勞動者佔有70%-80%的比例。
女性工人比例增加,發生在女性工人身上的勞工問題自然增多。這是潘毅撰寫《中國女工》的原由,更重要的,是她在博士期間,深入到一線工廠,與農民工“打工妹”同吃同住,看到了許多社會底層不為人知的心酸與痛苦,這成為她長期關注底層勞工問題的“原動力”。
|